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是我国春秋时代晋、楚两个大国为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而进行的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结果楚国战败,它向江汉以北扩张的野心受到打击,晋文公成为五霸之一。 成就晋文公霸主地位的战役——城濮之战 战役背景 晋文公(重耳)在外流浪十几年回到晋国当上国君后,励精图治,很有作为,几年内使得国力大增。楚国的属国宋看到晋国强盛起来,准备投靠晋国,对楚国的态度就明显地冷淡下来。其实像宋国这样的小国日子是很不好过的,自己国小力弱,哪个大国也惹不起,只好“墙头草两边倒”,谁强大就和谁结盟,寻求保护。楚成王很怕宋国叛楚会造成连锁反应,影响自己在依附的小诸侯国间的威信,于是就兴兵伐宋,宋成公赶紧派大夫公孙固到晋告急求救。 城濮之战 晋文公召集大臣商讨对策,大夫先轸认为,宋处于晋、楚争霸的中间地带,如果宋国投降楚国,那么晋国将会难以向中原扩充实力,力主出兵救宋。晋文公听从了他的意见。由于楚国实力强大,为了避免与它正面交锋,晋大夫狐偃建议,先进攻楚国的属国曹国、卫国,迫使楚军撤出宋国都城商丘,再北上救援,来解宋国之围。 战役经过 公元前632年春,晋军连接占领曹、卫两国,但楚成王不但不去救援,反而加紧进攻宋国。宋国再次向晋国告急,这让晋文公进退两难:如果南下救宋,怕自己孤军不敌力量强大的楚军,凶多吉少;如果置宋于不顾,必然失掉宋国,在诸侯面前威信扫地,也不利于自己称霸中原。中军元帅先轸仔细分析了形势,提出了一箭双雕的好计谋:让宋国去贿赂另外两个大国齐国、秦国,请他们两国出面调停劝楚撤兵;同时,晋把得到的曹、卫的一部分土地赠送给宋国。先轸进一步指出,由于楚与曹、卫是亲戚关系,决不会答应把曹、卫的土地送给宋,而齐、秦两国却因为受了宋国的贿赂,如果不能劝楚国退兵,自己没有面子,就会与晋国站在一起反对楚国,这样,就形成晋、齐、秦、宋联合抗楚的局面,形势对自己很有利。晋文公觉得他的分析很有道理,欣然答应,马上一一施行。 结果不出所料,楚成王见晋军征服了卫和曹,还与齐、秦结成了联盟,中原形势已变得对自己非常不利,就决心撤军,命令楚军统帅子玉、子西放弃围攻宋国,避免与晋军决战。但刚愎自用的子玉不愿退兵,坚持要和晋决战,并请求成王增加兵力。成王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听了子玉的话就动了心,幻想侥幸取胜,于是派了少量兵力前往增援。子玉得到援兵,更加坚定了他同晋兵作战的决心。 晋文公见楚军已撤离宋国向北进攻自己,知道子玉已经中计,于是下令部队主动“退避三舍”(一舍30里,即后退90里)。为什么要这样呢?这里有个故事。 当年,晋文公因为争王位失败被迫在诸侯国间四处流浪,这里住几年,那里住几年,十分狼狈。他曾经到过楚国,当时的楚成王(现在这个楚成王的父亲,也叫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城濮之战图 晋文公这样退让,表示要履行以前流亡楚国时许下的“避君三舍”的诺言,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又可以暂时避开楚军的锋芒,向齐、秦两军靠拢,在自己预定的战场展开决战,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基础。狂傲的楚军主将子玉见晋军后退,以为是晋军胆小怯战,于是在后面尾追不舍,致使自己的部队疲惫不堪。 四月初一这一天,晋楚双方军队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峙布阵。就双方兵力来讲,楚军略占优势。四月初四,城濮上空战云密布,鼓角齐鸣。晋楚两军在此展开了一场战车大会战。晋下军胥臣用虎皮蒙在马身上,率部猛冲楚右军由陈、蔡两个小盟国军队组成的部队,并将他们击溃,接着晋军又采用诱敌出兵、尔后分割聚歼的战法来对付楚左军。晋上军狐毛使用“将、佐”两面旗帜,令两旗后退,佯装主将后撤,下军奕枝在阵后用车拖着树枝奔驰,扬起尘土,造成晋军溃逃的假象。子玉果然上当,下令全军追击。子西所率楚左军急速推进,孤军突击,左翼暴露,没有其他部队掩护。先轸抓住时机,指挥自己的中军从侧面攻击楚的左军,狐毛也乘机回师夹击,子西所率的左军被击溃。 子玉见左、右两军皆败,自知大势已去,不得不下令中军停止进攻。楚军全线崩溃,子玉自杀。晋军胜利班师。 评价 此战,是春秋争霸时期强大的诸侯国在争夺盟主地位时,将外交斡旋与军事斗争结合在一起的典范。晋在战略上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破坏曹、卫与楚的关系,既改变了战略形势,又夺取了战争主动权;在战役上,晋军的“退避三舍”,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一着妙棋,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使得齐、秦等强国站在自己一边,从而“师出有名”;而且不但激发晋军将士力战的情绪,还先据战地,以逸待劳,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交战时,晋采用避强击弱、佯退诱敌以及两面夹击、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各个击破等战术,最终取得了决战的胜利。 反观楚军,主帅子玉缺乏应有的战略和战术头脑,他过低地估计晋军力量,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骄傲轻敌;战前没有对战争作充分准备,这些致命的错误,成为楚军失败的重要原因。此外作战部署上的失宜、军情判断上的错误、临战指挥上的笨拙,也直接导致了楚军的惨败。城濮决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战争理论,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