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民,即蛋民,又称连家船民,俗称“泊水”,自称“船底人”。唐武德八年(625年),泉州都督王义童遣使招抚船民。贞观十年(636年),始课半税。北宗元丰二年(1079年),诏立水居船户,宋有唐化里,明有水居社管辖。民国元年(1912年)3月,孙中山令开放闽粤蛋民,“对于国家社会之一切权利,公权若选举参政等,私权若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之自由等,均许一体享受,毋稍岐异”,但船民受岸上人岐视依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船民才与岸上人享受同等权利。 西溪船民分为航运和捕鱼两部分。民国时期置1乡(水上乡)2保(顶保、下保)。在5个停泊港(厦门、石码、小港、新桥、洋老洲)分别设3~4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集中隶属九龙居委会。由于陆续迁上岸居住,今九龙居委会只管渔民48户,漳码船民9户。 航运船民 南门溪(即西溪)专走漳州——石码运输的简称“漳码”,1970年西溪公路水桥闸建成后漳码运输又持续三四年才中断,漳码船民转入漳州市第二搬运公司当搬运工。漳厦线船民归航运站管理。北溪浦南的运输船在民国时期达到顶盛,有船300余艘。运输糖、纸、木、竹、水果等,鹰厦铁路建成后,水运衰落,现仅剩一些运茅草、水果、打捞砂石的运输船。浦南通往华安新wéi的客船时开时停。航运船民主要姓氏为阮、张、欧、黄、翁、陈。妇人被称为“白水婆”,今都在岸上定居。 渔民 连家渔船,长年累月泛舟西溪,捕捞鱼、虾、毛蟹等,主要停泊点是旧桥下烧灰巷、洋老洲尾、天宝和靖城。打捞河xiǎn和沙的是来自南靖、小溪的船民。烧灰巷是渔民的陆上定居点。北溪渔民现大都定居蓬莱村,改从事农业生产,两溪的渔民均以郑姓为主。 (一)语 言 船民讲漳州话,但有许多用语是独有的,不是水上人家,不易理解其内容。独有用语大部分为专用术语。甲板上叫“帆顶”,甲板叫“港盖”,边船叫“港边”,舱底叫“肚底”,船的右桨叫“头桨”,船的左桨叫“尾桨”。顶风行船叫“刨风”,升帆叫“揪帆”,向右转舵叫“乌尾”,向左转舵叫“鸭尾”,正面用桨叫“告桨”,背面用桨叫“湖桨”,桨断了再修接上去叫“箍桨”。靠船叫“瓦(Wa)船”,船倾斜叫“区船”。洗船叫“清船”,舵手叫“ ![]() (二)衣 着 70年代以前,船民多着汉装,作业时穿“麻袋布”。女子多着斜领褂,颜色多是黑、白、毛丁蓝、浅绿,也有粉红、浅蓝。不管男女,裤管口宽一律1尺2寸,单裤着装。 妇女讲究妆饰,未成年的姑娘一般都留着一条长辫子。结婚后,便要在后脑勺扎一个“面包髻”。老人则梳“石螺髻”,远看如一块三角形的帆影,近看又象一座高高兀突的奇峰,用银质的发板、夹发弓、银钗等别上。船妇重耳饰、手饰,金质、银质、玉质皆有。凡遇红白事,妇女要在脸上抹上一层粉,然后叫同伴用细小的纱线把脸毛夹起来,以示端庄和整洁,俗称“拔脸毛”。 船民旧时不管在船上岸上,皆赤足行走。现在上岸时则穿鞋和拖鞋,在船上仍赤足。 (三)食 住 运输船民吃食极为简单粗糙。每次出船都要买大批芥菜和高丽菜之类大宗菜。不管什么菜料都是一锅煮。过年过节,最喜爱的菜是“长衣菜”(芥菜)、“菠棱菜”、“冬笋炒豆”、“红烧鱼”、“醋肉”等。 船民以船为家,通常一条船一户人家,也有两三户(兄弟俩)一条船的。吃、睡都在船上。近些年来,一些渔民贩鱼发了财,在城里买了商品房居住,但老一辈人住不习惯,就造大船,固定停泊在旧桥附近的防洪堤上,做为固定生活区。小船依旧用于营生,四处飘荡。 (四)崇 拜 船民信仰道教。渔船的住舱里头,常架设一个小小的“供神台”,俗称“尪公架”。供奉的神有“关帝爷”、“保生大帝”、“上帝爷”、“妈祖婆”、“牛爷”、“马爷”、“虎爷”等,众神之首为“水仙王”。每天晚上要恭恭敬敬地烧上一束香,祈求合船平安。每逢“尪公生”(庆神日),要筹办庆神活动。初一、十五日,要烧煮好饭好菜敬奉渔场上各路诸神,这种仪式通常在船甲板上正中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航运船民缺医少药,在水上患病者,常有请道士或跳神的在船上“驱魔治病”,但不设“供神台”。 (五)禁 忌 盘里的鱼儿吃掉一个侧面,不能说“翻过去”,而只能说“夹过去”,因为船上人一听到“翻过去”心里就发毛。在船上也不能说“败板”(招数失灵的意思),因为败板就意味着会沉船。 (六)婚 姻 旧时南、北两溪船民自相婚配,从不上岸。有女子未订亲者,船头栽时花(通常为茉莉)一盆,称为报喜花。成人娶亲,俗称“大汉娶”,礼同岸上,花销很大。所以船民一般多养童养媳,婚礼极为简易。现在则均同岸上的婚礼相近。 (七)生 育 船家妇女,基本上都掌握简单的土法接生技能,以应不测。一般情况下,靠新桥港由接生婆接生。航行途中在船上难产,俗称“占位”,要把装上的货物第一包移到两边,用扫把敲一敲。如果是空船,则在原第一包的位置冲水,然后收集此水,给孕妇喝下。渔船上则请来一位跳神的,接生婆在舱里负责催产接生,跳神的在船头念念有词“做法催生”。另叫小孩爬在渔船的竹篷上头,用一支竹杠拼命地敲打篷盖,据说这样也可以帮助催生。许多船妇生育后的第二天,即开始水上劳作。归社会的船民生育率极高,存活率很低。有的一生生育12胎,只存活2人。现今船民全部为城市户口,计划生育同岸上。 (八)丧 葬 船上人死了,遗体放在船中甲板,治丧风俗与岸上人大体相同。所有与死者有亲戚关系的船民,便从各处聚集在一起,在水上组成一支长长的送葬船队,每船另插一支小白帆曰“插花”,白帆飘飘,香烟缭绕,直到把死者送入墓穴。墓址都造在沿江荒凉的岸边,都不立墓碑。死者灵位一般都供奉在住舱里的“供神台”一角。在敬神时,也把死者奠祭一番。船民很注重为死者做“功德”,为死者举行“超度”仪式。 船民如因其他事故落水而死,死者的家属在水面寻尸时,要在船头挂起一件死者生前穿过的衣衫,沿江哀号,十分凄凉。其他船民如果在水面上发现了死者的尸体,就会主动向死者的亲属报告,如果在水面上寻不到死者的尸体,死者的亲属还要在船上举帆招魂。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