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唐朝除了李白、杜甫之外,最具盛名的大诗人会是谁呢?许多人会异口同声地提到白居易,这位在国人眼中列为大唐诗人“老三”的大文豪,不仅在国内颇具盛名,在国外更是声名鹊起,其影响力甚至超过李、杜。那么,白居易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大诗人呢,他的家庭背景又如何,在他人生中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近亲结婚生的聪明小孩 公元772年2月28日,河南新郑市出生了一个小孩名叫白居易。当时,这个小孩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也不像孔子出生时传言的那样,连黄河水都清了。白居易只是“哇哇”地哭了几声,便甜蜜可爱地笑了。如果真要说什么特殊之处的话,那就是白居易是近亲结婚所生的小孩。白居易的父亲名叫白季庚,生他时已经44岁,他的母亲陈氏才18岁,可谓老夫少妻。另外,白居易的父母关系不同寻常,陈氏是白季庚姐姐的女儿,就是说陈氏应该叫白季庚为舅舅。如果白季庚不与陈氏结婚的话,白居易就应该将陈氏叫表姐。但是,由于他父母的近亲关系,白居易只能喊陈氏为母亲了。 虽然,白居易生在近亲家庭,但是他很幸运,没有成为痴呆儿,反而却聪明透顶。据史料记载,白居易在六七个月大时,就能认字了。认字比说话还早,的确让人吃惊。除了聪慧之外,白居易的家庭背景还相当不错。他的祖父白鍠也是进士出身,17岁就考上明经,比白居易还早,算得上少年天才,后来又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县长)。由于白鍠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县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于是,小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白居易的外祖父陈润,当过坊州鄜城县令,还是一个大诗人。父亲白季庚是白鍠的长子,也是明经出身,当过萧山县尉(县公安局局长)、彭城县令(县长)等官职。因此,白居易从小就在一个官宦之家长大,与杜甫有些类似,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阅读了不少的儒家经典,八九岁就展露才华会吟诗,受到时人盛赞。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便是白居易拜见唐朝大诗人顾况的典故。当时白居易才16岁,他写了一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然后放在袖子里,就拿着名帖去拜见大文人顾况。当时的顾况可是文坛大腕,很有才华,但是性格高傲,对人有些刻薄,遇到后生晚辈,常常倚老卖老。正当白居易走到顾况家里时,顾况瞅了瞅这个乡下来的小伙子,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帖子上写着“居易”两个字,便皱起眉头打趣地说:“小伙子啊,近来长安的米价很贵,只怕居住不大容易呢!”此处很有些意思,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年轻人到首都北京去奋斗,于是一些在北京长久居住的前辈便劝解说:“北京的房价高啊,几万元一个平方,名牌大学生在这里还住地铺,吃窝窝头呢。小伙子来北京可要考虑清楚,要做好受苦的准备!” 当时,白居易被顾况“语重心长”地数落了几句,也不在意,仍旧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等待指教。接着,大诗人顾况这才慢悠悠地拿起诗卷随手翻了翻,翻着翻着他的手忽然就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轻轻地吟诵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读到这里,当即拍腿跳了起来,并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赞扬道:“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小伙子,刚才跟你开个玩笑,你可别见怪哈!” 看到此处,大家是不是觉得有些像李白拜见大诗人贺知章时的场景,两个文坛大腕见到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都拍手叫好,大加赞赏。于是,自从这次见面以后,文坛大腕顾况在首都逢人就夸白居易这个年轻人了不起,有才华,前途不可限量。随之,一传十,十传百,白居易迅疾就在大唐首都长安出了名。因为有了名气,便也对白居易后来的科举埋下了伏笔。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公元800年,唐德宗李适执政第16年,29岁的白居易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考上了进士。自从隋朝实行科举制以来,白居易在29岁能考上进士,还是算比较年轻的才子。虽然比起苏轼20岁、王维21岁中进士,在年龄上有些差距,但是比起范进、蒲松龄却好了许多。 考上进士仅过了两年,也就是贞元十八年,白居易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由此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贞元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机关办事人员)。元和元年(806年),罢校书郎,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但是由于白居易才当了一年多9品县尉,就因才华出众被朝廷得知,很快就被调到了中央担任左拾遗。提到左拾遗这个官职,许多人又似乎有印象了,因为杜甫也当过左拾遗。但是白居易除了当左拾遗外,还有一个职务更牛逼,那就是翰林学士。翰林学士虽是个闲职,但是很有地位,属于皇帝的亲信顾问,平时负责起草朝廷任命将相、太子等诏书。理所当然,在起草时,肯定还有和皇帝商量的机会和过程。另外,翰林学士还是宰相的储备人选,特别是在中唐时翰林学士还被其他官员称为内相。当时,和白居易一同升为翰林学士有六个人,其中就有5个都做了宰相,但白居易运气差,只有他一个人没能当上。于是,白居易在70岁时,就作诗回顾:“同时六学士,五相一渔翁”,可见白居易对此很遗憾。 那么,白居易是凭什么在37岁就能当上翰林学士呢?除了唐宪宗李纯刚刚当政不久,迫切需要一批贤人能士辅佐他的新政,另外就是白居易刚好在这个节骨眼上创作了一首千古绝唱的长诗《长恨歌》,很快名满天下,众人皆知。据史料记载,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是这样的: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36岁的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情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便写下了《长恨歌》。没想到这首长篇叙述诗火速而红,并名满京都。该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并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白居易一生重要的代表作。 作为文人,有了代表作之后,会带来许多实惠。比如李白因为有了《蜀道难》,被贺知章惊叹为太白金星下凡。而阿来有了《尘埃落定》,一辈子衣食无忧。余华则是因为有了《活着》,便悠闲地旅游世界各地。因此,《长恨歌》对于白居易来说,当属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从而让他当上了翰林学士,为自己的仕途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直言进谏是官场大忌 然而当了左拾遗这个谏官之后,白居易特别将这个职位当回事,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当着皇帝的面直言进谏,其较真的劲儿有时还惹恼皇帝,甚至几乎差点丢掉性命。皇帝唐宪宗就曾私下当着其他大臣的面说:“白居易这个小子真不懂事,他还是我亲自提拔的,居然还常常当面批评我,让我下不了台,真让人气愤,以后一定要修理修理他!” 在古代历史上,谏官最出名的当魏征莫属。谏官魏征死后,皇帝唐太宗恸哭长叹,随便惋惜了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但是,唐宪宗却没有太宗的魄力和胸怀,但也不至于是暴君和昏君,因此白居易最终没有丢掉性命,也算是比较幸运。 白居易直言进谏有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其中有一次,唐宪宗觉得荆南(湖北一带)节度使裴均为自己当皇帝立下了汗马功劳,便想把裴均调到长安来当宰相。白居易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激动得不行,便立即上疏朝廷进行阻止,上疏的大概内容就是:“作为地方节度使,本来平时就不听朝廷使唤,又拥兵自重,再把他们调到长安来,简直是不明智的。再加上裴均人品不好,政绩又不行,在任上没什么作为,反而还要将其调到朝廷任宰相,很是不妥。”在白居易的上疏下,舆论顿时对裴均不利,唐宪宗迫于舆论的压力,最终撤销了任命裴均当宰相的打算,不得已将裴均下放到山南东道去当节度使了。裴均去了地方后,还是不死心,便想法设法讨好宪宗皇帝,有一次给皇帝送了1500两银器(银做的杯盘)。白居易知道后,便又急着上疏称裴均送银器是有野心,叫皇帝不应该接受。宪宗皇帝听了,心里那个气哦,要是白居易在身旁,真想一下把他给掐死。 除了向皇帝进谏裴均等节度使的不法行为外,白居易还进谏宦官的乱政行为。由于宪宗上台,宦官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宪宗对帮助过自己的宦官很是宠爱。当时唐宪宗对吐突承催这个宦官很是宠爱,除了将手下的御林军让他管理外,还任命吐突承催作为处置使统帅士兵攻打不听话的节度使。白居易听了后,立即上疏反对让太监做统帅,称其名不正言不顺。最后唐宪宗心里不舒服,虽没同意白居易的上疏,但也不得已将“处置使”的名号改为“宣慰使”。 除了当谏官时,白居易爱直言进谏,没当谏官后,他仍旧不改冒死进谏的“毛病”。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这时他是太子左赞善大夫,负责劝导太子行为的一个闲官。当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暴死,裴度也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并不急于处理。“皇帝不急太监急”,白居易对此十分气愤,便立即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白居易的上书激怒了当时的掌权派,他们非但不褒奖白居易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就是一种僭越行为,白居易因此被贬为江州刺史。 因为白居易常常进谏攻击其他不法官员,得罪了很大一批人,在他被贬为江州刺史后,有一个叫王涯的人再次落井下石,进谗道:白居易的母亲因为看花掉到井里淹死,但白居易却不孝顺,还乐呵呵地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这样有伤孝道的人不配治郡。于是,朝廷又将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这个名叫王涯的人,后来因为甘露事变被杀,白居易听闻后,非常开心,到东都香山寺游玩,就即兴写下了“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的诗句。) (4)百姓拥戴的优秀地方官 尽管白居易才华横溢,还当了“内相”翰林学士,但仍旧没能像张九龄、苏轼、元稹、王安石这样的大文人那样,最终高居宰相、吏部尚书等要职。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白居易在贬官到地方任职时,却取得了不俗的政绩和成就。 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杭州市长)。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在杭州当政期间,白居易为当地市民办了不少实在的好事,受到百姓的热烈拥护,成为一名优秀的地方官。 825年,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白居易再次外任,担任苏州刺史(苏州市长)。上次任杭州刺史,是因为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再加上唐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一向直言进谏的白居易现在已经“政治成熟”了,不会再冒死去进谏,于是他主动请求外放,便到了苏州当刺史。这次与上次不同,白居易要求出任苏州,是因为觉得在东都洛阳当官太清闲了,他本意还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便请求去地方上做点实在的政绩。由于有了在杭州当刺史的经验,这次白居易在苏州当刺史那可是轻车熟路,格外顺畅。据史料记载,他在到任后给朝廷上奏的《苏州刺史谢上表》中就写道: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最为大,兵数不少,税额至多,土虽沃而尚劳,人徒庶而未富,宜择循良之吏,委以抚绥,岂臣琐劣之才,合当任使?然既奉成命,敢不誓心,必拟夕惕夙兴,焦心苦节,唯诏条是守,唯人瘼是求。这些话对白居易来说,并不是客套话,而是深感责任重大,并想实实在在干点有利百姓的好事。举一个例子,便是疏通阊门至虎丘的河道,整修七里山塘。由于白居易一年去虎丘很多次,每去一次,都要坐船,再下船从田间纵横的田埂上步行上山,倍感劳顿。他于是发动民工,清淤排涝,使河道畅通,从阊门始,长七里,直达虎丘山下,并利用河中挖起的泥土,顺势拓展河堤,垒石加固,又在堤岸栽柳种竹,不仅解除了洪涝之忧,还可供车马往来驱驰。如此一来,无论从水路,还是从陆路,去虎丘的交通就更为方便了。放到现在的说法就是,白居易这个市长给村民改善了交通,大大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 白居易在苏州任上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政省刑宽,使得苏州人民获得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实惠,他也因此深受苏州人民的热情爱戴。所以当他离开苏州时,勤劳淳朴的苏州人民,夹岸相送,呈现出“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饯筵犹未收,征棹不可停”依依难舍的盛大感人场面。 除了在江州当司马,杭州、苏州当刺史外,白居易还当过忠州等地的长官。但是,无论他到哪一个地方任职,都时常想着人民:“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像白居易这样的优秀地方官员,的确让人钦佩和赞赏,当然也值得当代的官员学习和效仿。 (5)大唐王朝的富豪大诗人 白居易因为直言进谏,常常得罪权贵,被多次贬官。虽然从自己的仕途而言,落入低谷是不幸的;但是,从我们读者而言,正是他的被贬,才使得他有机会了解、接触社会底层,再加上顺带的悲愤之情,遂写就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比如《长恨歌》(前面有介绍)、《琵琶行》等就是其一生的重要代表作,并流传至今,享誉国际。同时,正是因为其显赫的诗名,才使得他的诗歌“洛阳纸贵”,让白居易一跃成为国际富豪大诗人。 在诗歌《琵琶行》里,篇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和以及篇末的“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名句,不仅让当时的文人诗友大为赞赏,更令后世之人读后生出许多感慨。当时的白居易诗歌流传很广,其诗名不仅在中国流行,更传播到了外国。其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这样的,邻国鸡林国(现在朝鲜半岛)的商人到唐朝来经商,在长安街头到处寻求购买白居易的诗。这个商人买白居易的诗干什么用呢?原来是回去献给鸡邻国的宰相,因为他们的宰相最喜欢白居易的诗,只要给宰相献一首白居易的诗歌就能得到100两银子。那么,在唐朝100两银子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一石米约为59公斤,而唐朝一两银子可以买20石米,相当于1180公斤大米。如果按照现在看,1180公斤大米,1公斤大米4元多,就相当于5000元人民币左右。因为白居易一首诗的价格是100两,则就相当于50万元人民币。白居易一生写了多少诗呢,苏东坡有一句话说是:“乐天长短三千首”,说这个白居易长诗短诗加起来写了3000首,留存到今天还有2916首。那么,近3000首诗,算成人民币的价值是多少呢,算一下就是3000首X50万,就等于15亿元人民币。可见,白居易在唐朝文坛的地位比李白还大腕,其得到的稿费就可想而知了。当然,比起当代年收入4600万元(媒体曾列过榜单报道过)的莫言,白居易也是毫不让步,傲然领先,并喜滋滋地“独孤求败”呢。 会昌六年八月,也就公元846年,大诗人白居易病死在洛阳,葬洛阳龙门山,终年75岁。一代天才富豪大诗人就这样离开了拥戴喜欢他的读者和老百姓,从此告别人间,去了天堂。但是,尽管白居易的身体随着岁月化为尘烟,但其诗歌却像天上的北斗星一样永远闪亮,并流传在人间四地,永不磨灭,灼灼生辉……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