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朱允炆 >

建文帝朱允炆逃离南京亡命天涯了吗?(2)

时间:2017-08-17 22:04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历史网 点击:
程济,朝邑人,有的书上说他是安徽绩溪人,他精通术数,能掐会算,本领非凡。洪武末年他出任岳池教谕(即岳池县学校长),可没干几年,他把自己送
  程济,朝邑人,有的书上说他是安徽绩溪人,他精通术数,能掐会算,本领非凡。洪武末年他出任岳池教谕(即岳池县学校长),可没干几年,他把自己送进了天牢里去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个岳池县学校长程济不好好地教他的书,而是干起了自己的“副业”来,还捅了一个天大的娄子——为建文帝及其江山社稷算了一卦,发现未来的某月某日大明帝国的北方将有人起兵造反。程济算完卦以后惊讶不已,出于士大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的责任感,他马上上书给朝廷,将算卦所得到的结果告诉给了这位新即位的年轻皇帝。

  建文帝刚登基不久,大明帝国到处都洋溢着喜悦,怎么穷乡僻壤里冒出这么一个大胆狂徒,尽是一派胡言乱语,朝廷当然无法容忍,建文帝尽管心很仁慈,但他也十分忌讳啊,自己刚即位就碰到有人这样“咒”他,一时来火,以“非所宜言”为名下令将程济逮到京师南京来,关在天牢里。程济这下可将祸闯大了,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将要被处死。临刑前,程济大声喊道:“陛下,罪臣再次恳请您啊,不要急于将罪臣我给杀了,您可以将我先关起来,等一段时间看看形势再说,要是罪臣预测不准,您再杀罪臣也不迟啊!”建文帝明事理,觉得程济讲得有理,于是当即下令将程济放回牢里,暂时不杀。

  没过多久,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建文帝闻讯后就想起了程济,他从心眼里佩服这位犯了死罪的县学校长,于是马上下令将程济从牢里放了出来,提升他为翰林院编修(相当于中央政策研究室的研究员或者说顾问一类)。朝廷组织人马北伐时,建文帝就派程济作为军中参谋一同北上,但建文朝军队作战可实在不咋样,败多胜少。淮河之战败绩以后,程济被建文帝召回到了南京。但也有人说,建文朝北伐军曾经在徐州大败燕军,朝廷将领开心透顶,就在徐州树碑纪功,举宴欢庆。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朝廷军队将领人人笑逐颜开,个个喜不胜收,可就是程济一人郁郁寡欢,有人发现他的行为极其怪异,深更半夜别人都睡了,程济不仅不睡,还一个人偷偷地溜出了军营,到了纪功树碑的地方去,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取出蜡烛与冥纸来,然后点上了火,将所带的冥钱一一给烧了。有人看了实在不理解:祭奠一个胜利记功碑这到底是哪门子的事?

  后来朱棣率领燕军从北方流窜到南方来,路过徐州时,见到了朝廷将领所立的那块记功碑,他顿时就火冒三丈,立即下令:“将纪功碑给我捶了!”手下人捶了两三下,朱棣就改主意了,马上又下令:停止捶碑,让人将刻在记功碑上的朝廷将领的名字给一一抄下来。

  “靖难”战争结束时,朱棣取出从记功碑上抄下来的名单,按图索骥地缉拿建文“奸党分子”,唯独程济得以幸免,因为他的名字正好刻在朱棣军士捶碑的落锤处,这下程济“神算子”的名气就更大了。但也有人认为,“靖难”战争中朝廷军队没有在徐州打过什么胜仗,换句话来说,压根儿就没有这么回事。

  朱元璋临终前留下神秘的铁盒子救了建文帝的命金川门事变突发而来,程济看到建文帝走投无路,他马上起了一卦,给建文帝进行占卜,结果发现建文帝只有到南方去才能躲过这场大劫难。经历了那么多的事,建文帝直后悔当初错怪了程济,他现在可以不信别人,但对具有“神算”特殊本领的程济却是深信不疑了。程济一劝导,建文帝就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就在这时,一直在建文帝身旁的太监王钺“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他对建文帝说:“皇上,小的有事要向您禀告。昔日太祖高皇帝升仙时,曾经给您留下一只箧子,命小的悄悄地将它安放在皇宫里头的奉先殿(等于是皇宫里的朱家家庙),并特别指示:‘只有当大难临头之际方可打开它’。”

  大殿上的大臣们一听到竟有这样的事情,就不约而同地说:“那就赶紧把它拿来啊!”王钺以及在边上的几个太监听到这样发话,就三步并作两步地直奔奉先殿,一会儿就将那只红色的箧子抬来了,顿时整个大殿上的所有人的目光都锁定在那只红箧子上,只见那红箧子四周都被铁汁浇灌住了,就连两把锁也被浇灌死。建文帝见到红箧子就放声大哭,稍稍过了一会儿,他缓过神来就下令:马上将皇宫给点燃了!手下人听到建文皇帝的发话,赶紧行动,没过几分钟,明皇宫上空顿时升起了浓浓的火焰。这时,建文皇帝的正妻马皇后(大臣马全之女)见到这等情势,马上明白了一切,她义无反顾地跳入了火海……

  翰林院编修“神算子”程济等不及建文帝发话,他就自作主张,命人赶紧取来铁器,猛砸那只红箧子,不一会儿,红箧子被砸开了,众人睁大眼睛想看看高皇帝给他的孙子到底留下了什么宝器能救其于大难之中?但令众人失望的是,红箧子里面宝器什么的全没有,有的就是当年“鞋巴子脸”小和尚求生的“法宝”:度牒即和尚身份证3张,其上面分别写着名字:应文、应能、应贤;袈裟、帽鞋一应俱备,还有一把剃刀;白金即银子十锭;最令人惊奇的是红箧子内还有朱元璋的朱书御笔:“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这话的意思是:应文从鬼门出外,其余的大臣从水关御沟潜行,到黄昏时,会集在南京城南的神乐观之西房。

  建文帝朱允炆见到皇爷爷留给他的这些救命“宝贝”,顿时什么都明白了,他不停地念叨:“天数啊!天数!”程济见优柔寡断的建文帝又要折腾了,他赶紧出来打住,为建文帝薙发,这样,应文和尚有了“着落”了,那么,应能、应贤又指的是谁?建文朝大臣中有个叫杨应能的,他是建文帝的三弟(同父异母弟)朱允熥吴王府上的教授(相当于老师与师傅)。杨应能见到度牒有他的大名,便主动出来认了,也薙发为僧,甘愿跟随朱允炆亡命天涯;这时有个监察御史叫叶希贤的也毅然决然地走出了人群,对建文帝说:“小臣名贤,朱书所言‘应贤’应该是指小臣,小臣也甘愿薙发跟随陛下,直到永远!”应文、应能、应贤各有“着落”了,他们一一薙发易服,此番情景极为悲壮、凄惨。

  这时,兵部侍郎廖平向建文帝提议:“再大的功业莫过于保护好嗣君,恳请皇帝陛下让小臣来保护好太子殿下!”建文帝听后觉得十分有理,马上将太子朱文奎叫了出来,让他赶紧拜见廖平。简单的拜礼过后,众人一股劲地催促,廖平只好带了太子朱文奎先走了。

  当时在朝堂上还有五六十个忠臣立即齐刷刷地跪倒在地上,放声痛哭,纷纷表示誓死追随建文皇帝,为国尽忠。建文帝大为感动,但他想到了更多的事情,于是便说道:“人太多了难保有什么闪失,你们在朝为官多年,官名册上历历记载,如果都走了,燕贼必定深究不歇;况且,你们各有妻儿老小,一旦跟随朕出亡了,日后必定牵肠挂肚,心神不宁。就这样,各自赶快散去吧!”

  这时,有个年轻太监伏地不起,哭着跟建文帝说:“陛下平时对小的不错,可小的无力帮助陛下保护江山社稷,惟愿为陛下一死。恳请陛下赶紧赐予御衣御帽,让小的代陛下而去,则陛下逃出后就可永世安宁了。”

  听了小太监的这番话,建文帝心如刀绞,他实在不忍心啊!可大臣们在不停地劝着建文帝就依了小太监,建文帝含着泪水将自己身上的龙袍脱了下来,递给了小太监,只见小太监穿上龙袍,向建文帝作揖谢恩后,马上奔出大殿,迅速地跨上白马,义无反顾地驱马纵身于火海之中,远远望去还真像是建文帝自焚而死了。

  这时,吏部尚书张紞、监察御史曾凤韶也都站了出来,哭着对建文帝说:“臣愿以死报陛下!”建文帝执意地拂手,示意他们赶快离开!顿时间,整个朝堂上又哭声一片,有几个大臣听从建文帝的谕旨,离开了明皇宫。

  那么,建文君臣最后究竟是怎么逃离出明皇宫呢?

  建文君臣是怎么逃离明皇宫的?600年来人们一直在试图破解建文帝在明皇宫突然“蒸发”之谜。目前为止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建文帝通过明皇宫里头及其周围的暗道逃离的。明朝著名的史学家谈迁是这样说的:建文帝在明皇宫大殿上打发走了一些大臣后,他就与神算子程济、中书舍人梁良用等人通过暗道悄悄地走出了西华门,来到了西华门外的秦淮河,沿着秦淮河往南走,找到了一只空船,建文帝一行人赶紧登船,梁良用拼命划船,往着城南方向行驶,没一会儿,就到了南门,他们弃船登岸,改变了出逃的路线与方向。梁良用哭着对建文帝说:“陛下,臣就此与您永别了!”说完他就走到朱雀桥上投河自尽。梁良用与梁中节、梁良玉、梁田玉等都是同族人,梁家一族有8人在建文年间同朝为官,他们个个都是忠臣节士,仅投河殉国者就有5人。

  再说建文帝一行在南门登岸以后,潜出聚宝门(今南京中华门),乘着夜间月色,他们悄悄地来到了聚宝门东北方的神乐观(今光华东路上的江苏冶金机械厂)。不久,其他十几个大臣也一一来到,当夜,建文君臣就宿于道士王升所在的神乐观,密议出亡之事。

  第二种说法:建文帝通过明皇宫暗道、穿越鬼门而逃离的。持这种主张的,影响比较大的就要数明末清初学者谷应泰了。他说,建文帝和9个大臣通过暗道逃离了明皇宫大殿,直奔鬼门。(原文见前面的引文)

  鬼门在明故宫的什么地方?长期以来一直都没有确切的解释,有人认为鬼门应该在明故宫的北边,因为古时候人们出殡时往往不从正门即南门而是从北门出去的,因此有人推测:鬼门在明故宫的北边,也有人说就是太平门。最近潘群先生向笔者提供了一条很有意义的信息:明末清初在苏州一带上演了一出有关建文帝出亡的昆剧《千钟禄》,其中就提到了“鬼门”,其台词是这样的:“我名允炆,今僧名应文,乃应我之名也。还有朱书一纸:‘应文从鬼门而出’。但未知鬼门在何处?”另一人作答:“宫中地下暗沟名为鬼门,直通后河。”

  尽管这是戏剧本子,但它诞生于明代盛传建文帝出亡的苏州,苏州距离南京很近,作者将鬼门解释为地下暗沟或许是借助明代南京人的习惯说法吧,而且后面还有句“直通后河”,这里的“后河”即“后湖”,苏州人口语中的“河”与“湖”是一个音,笔者就是苏州人,对此再熟悉不过了。

  后湖,今天没这个名字,它已改名为玄武湖。在玄武湖解放门一带至今人们还能看到有一叫做“武庙闸”的地下水关通道,它直穿明城墙,通往南京市政府大院——这里就是明代京城内的孔庙所在。

  说到这儿,必须强调,笔者如此考证并不是说这个武庙闸的地下水关通道就是当年建文帝出逃的地下暗沟什么的,而是说类似于这样的地下通道即使经历了600年沧桑我们还能见到,想必当年建文帝出逃完全有条件。

  我们回归正题。就在建文帝和9个大臣赶往鬼门时,迎面碰上了神乐观道士王升,建文帝一行人十分惊讶:我们的秘密行动,这个王升老道怎么会知道?再说王升见到建文帝等人一脸的惊讶,连忙跪下叩头,解释道:“万岁!请毋惊讶,贫道早就知道陛下要来这里。昨天夜里高祖皇帝托梦给贫道,让贫道在此恭候!”听到这番天方夜谭似的说辞后建文帝即使再惊诧也容不得多想了,于是他就本能地随着王升乘船来到了太平门,接着又跟着王升到了神乐观。这时,天色已暗,杨应能、叶希贤等13人也一一到了,总共有22人,夜宿神乐观,他们是兵部侍郎襄阳人廖平;刑部侍郎贵池人金焦;翰林院编修三原人赵天泰;翰林院检讨泽州人程亨;按察史祥符人王良;参政南康人蔡运;刑部郎中定海人梁田玉;监察御史松阳人叶希贤;翰林院编修绩溪人程济;中书舍人定海人梁良玉、梁中节;临川人宋和;连州人郭节;刑部司务黄岩人冯傕;所镇抚沅人牛景先;杞县人王资、杨应能、刘仲;翰林待诏浦江人郑洽;钦天监襄阳人王之臣;太监和州人周恕;徐王府宾辅吴江人史彬(即史仲彬)。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