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栖灵寺 扬州大明寺别名。《江南通志》卷四十六(扬州府):“大明寺在府西北五里,古栖灵寺也。寺枕蜀冈,旧有宝塔。”寺有栖灵塔,又谓西灵塔,为中国之尤峻特者,李白《秋日登扬州西灵塔》诗王琦注引《太平广记》云:“扬州西灵塔,中国之尤峻峙者。唐武宗末拆寺之前一年,……天火焚塔俱尽,白雨如泻,旁有草堂,一无所损。”又,《宋高僧传》卷十九《唐扬州西灵塔寺怀信传》:“会昌三年癸亥岁,武宗为赵归真排毁释门,将欲湮灭教法。……后数日天火焚塔俱尽。”李白外,有高适《登广陵栖灵寺塔》:“淮南富登临,兹塔信奇最”(《高适集》卷七)、刘禹锡《同乐天登栖灵寺塔》“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刘禹锡集》外集卷一),李翱《来南录》:“丁卯,至扬州。戊辰,上栖灵浮屠。”(《李文公文集》卷十八)。《白集》见于《与梦得同登栖灵塔》(卷二十四)。 52.涂山寺 在长安城南。宋张礼《游城南记》:“壬子,渡潏水而南,上原观乾湫,憩涂山寺,望翠微百塔。……《续注》曰:涂山寺在皇甫村神禾原之东南。”又,《陕西通志》卷二十八(西安府):“玉泉寺在城南四十里,初名涂山寺,唐开元时僧思恒建。”朱金城笺云:“明人多误此为蜀中之涂山寺,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十七重庆府:白乐天《涂山寺独游》诗云:‘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涂山来去熟,惟是马蹄知。’则今之觉林寺矣。又《四川通志》卷三九《舆地寺观》:‘觉林寺在(巴)县东五里,即涂山寺。白居易诗云。’以时间考之,均非是。”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718页。关于“涂山寺”与“玉泉寺”的关系,见上“玉泉寺”条所考。“涂山寺”,《白集》仅见于《涂山寺独游》(卷二十五),据白居易异名同用的情况,此涂山寺可能即陕西蓝田之玉泉寺。 53.圆光寺 在终南山,处观音台与灵应台之间。宋张礼《游城南记》:“南五台者:曰观音,曰灵应,曰文殊,曰普贤,曰现身,皆山峰卓立,故名五台。圆光寺,《王建集》为灵隐台寺,陆长源《辨疑志》为慧光寺,《韩渥集》为神光寺,今谓之圆光寺。”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一:“灵应台并下院共九处,去县六十里,并在终南山。”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十五载陆长源《辨疑志》曰:“长安城南四十里,有灵母谷,俗呼为炭谷。入谷五里,有惠炬寺(按,《游城南记》作慧光寺),寺西南涧水,缘崖侧一十八里至峰,谓之灵应台。台上置塔,塔中观世音菩萨铁像,像是六军散将安清铸造。”《白集》虽无直接吟咏圆光寺,然集中有《登观音台望城》(卷二十五)、《登灵应台北望》(卷二十五),此乃必经圆光寺,故特辑出。 54.龙潭寺 朱金城笺云:“在登封县东北,唐时创建。见乾隆《河南府志》卷七六引《李通志》。”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914页。《清统志》卷一六三(河南府):“龙潭寺在登封县东北二十五里,据太室左陲。相传唐武后时,曾建行宫于此。”《白集》见于《从龙潭寺至少林寺题赠同游者》《宿龙潭寺》(卷二十七)。 55.少林寺 《河南通志》卷五十(河南府):“少林寺在登封县城西,少室山北麓,后魏孝文帝时创建。梁时达摩居此,面壁九年。隋文帝改名陟岵,唐复名少林。”《清统志》卷一六三(河南府):“少林寺在登封县西北二十五里,少室山北麓,后魏太和二十年建。隋文帝改名陟岵,唐改名少林。内有唐武德初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开元中裴漼所书碑,沈佺期、宋之问皆有少林寺应制诗。寺东廊后有秦槐,相传秦时封为五品寺;右有面壁石,西北则有面壁庵,即达摩面壁九年处。”《白集》见于《从龙潭寺至少林寺题赠同游者》(卷二十七)。 56.法王寺 在登封嵩山南麓。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建。《清统志》卷一六三(河南府):“法王寺在登封县北十里,嵩山南麓,汉永平十四年建。唐开元中改名功德,宋庆历中复改今名。寺背负嵩岳,左右高峰,如张两翼;俯瞰二熊诸山,排列如拱。”《白集》见于《夜从法王寺下归岳寺》(卷二十七)。 57.岳寺 即嵩岳寺,又名闲居寺。李邕《嵩岳寺碑》:“嵩岳寺者,后魏孝明帝之离宫也。……仁寿载,改题嵩岳寺。……时有远禅师,座必居山,行不出俗,四国是仰,百福攸归,明准帝庸,光启象设。南有辅山者,古之灵台也。中宗孝和皇帝诏于其顶,追为大通秀禅师,造十三级浮图,及有提灵庙,极地之峻,因山之雄,华夷闻传,时序瞻仰。……西域传,耆阇山,世尊成道于其间;南部洲,嵩岳寺,达摩传法于兹地。”(《李北海集》卷三,又见于《全唐文》卷二六三)《清统志》卷一六三(河南府):“嵩岳寺在登封县北,法王寺西,后汉永平二年建。初名闲居寺,隋开皇五年改今名。唐武后幸嵩山,以此为行宫,送镇国金佛贮焉。明洪武初重修。”《白集》见于《夜从法王寺下归岳寺》(卷二十七)。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