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白居易 >

《白居易诗歌创作考论》第二章 《白居易集》所涉佛寺辑考(8)

时间:2017-08-17 14:44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历史网 点击:
45.天竺南院 在东都洛阳天竺寺内,洛阳天竺寺在洛阳龙门山,后魏时作,为龙门十寺之一,见乾隆《河南府志》卷七十五,此与杭州天竺寺别。白居易晚


  45.天竺南院

  在东都洛阳天竺寺内,洛阳天竺寺在洛阳龙门山,后魏时作,为龙门十寺之一,见乾隆《河南府志》卷七十五,此与杭州天竺寺别。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时所作《题天竺南院赠闲元旻清四上人》(卷三十),《宿天竺寺回》“野寺经三宿,都城复一还。家仍念婚嫁,身尚系朝班”(卷三十一),《奉酬侍中夏中雨后游城南庄见示八韵》“化成天竺寺,移得子陵滩”(卷三十二)等诗,均提到是寺。《晚起闲行》“西寺讲《楞伽》,闲行一随喜”(卷三十六)等诗可知。

  46.南寺

  白居易《远师》云:“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卷二十三)“远禅师”,据《问远师》“笑问东林老,诗应不破斋”(卷二十三),知为江州庐山东林寺僧,故诗中“南寺”指江州庐山东林寺。

  47.武丘寺

  在苏州虎丘山,即虎丘寺,后改为武丘寺,因剑池分为东武丘寺、西武丘寺,白居易诗中均言之。如《白集》卷十二《真娘墓》题下注“墓在虎丘寺”、卷二十四《登阊门闲望》:“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均言“虎丘寺”。然《白集》更多称为“武丘寺”,如卷二十四《自到郡斋仅经旬日方专公务未及宴游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兼寄常州贾舍人湖州崔郎中仍呈吴中诸客》云“武寺山如故(武丘寺也),王楼月自新(郡内东南楼名也)”,《题东武丘寺六韵》《夜游西武丘寺八韵》《武丘寺路(去年重开寺路桃李莲荷约种二千株)》《武丘寺路宴留别诸妓》等,均题为“武丘寺”。按,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十二(郭外寺):“云岩寺即虎丘山寺,晋司徒王珣及弟司空王珉之别业也。咸和二年舍以为寺。即剑池而分东西,今合为一。寺之胜闻天下,四方游客过吴者,未有不访焉。”同书卷三十九(塚墓)云:“真娘墓在虎丘寺侧。《云溪友议》云:吴门女郎真娘死,葬虎丘山,时人比之苏小小,行客题墓甚多。”又,《越绝书》卷二《外传记吴地传》:“阖庐塚在阊门外,名虎丘。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丈五尺,铜椁三重,坟池六尺,玉凫之流,扁诸之剑,三千方圆之口,三千时耗,鱼肠之剑在焉。千万人筑治之,取土临湖口,筑三日而白虎居上,故号虎丘。”《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之(苏州吴县):“虎丘山在县西北八里。”

  48.报恩寺

  白居易《题报恩寺》云:“好是清凉地,都无系绊身。晚晴宜野寺,秋景属闲人。净石堪敷坐,寒泉可濯巾。自惭容鬓上,犹带郡庭尘。”(卷二十四)诗题中的“报恩寺”,为苏州支硎山报恩寺。《吴郡志》卷三十三:“观音禅院在报恩山,亦曰支硎山寺,即古报恩寺基也。”朱金城笺云:“苏州虎丘寺亦名报恩寺,《桐桥倚櫂录》卷三云:‘虎丘山寺在虎丘山阜,唐避讳,改为武丘报恩寺。’《吴郡志》卷三一所载另一报恩寺,在长洲县西北,乃吴先主母吴夫人舍宅所建。两寺均非白氏诗中之‘报恩寺’。何义门亦云:‘寺在支硎之麓。’其说是也。刘禹锡《题报恩寺》诗云:‘云外支硎寺,名声敌虎丘。石文留马迹,峰势耸牛头。泉眼潜通海,松门预带秋。迟回好风景,王谢昔曾游。’系指支硎而言。《吴郡志》卷三二引元丰六年龙溪曾皎《记》云:‘宝历以后,州刺史白居易、刘禹锡亦有报恩寺诗。……今山下楞伽院有石刻,言院即报恩遗址。原田中有报恩惠敏律师塔碑,言建塔于寺之西南隅,当八隅泉池之上,中峰兰若之下,碑望楞伽,正在东北,而记所谓石室者,亦在楞伽,人犹谓之支遁庵。自庵前西向登山,可数百步,林中一径,入中峰院。自径前南行,其登弥高,又数百步,乃至天峰北,僧院共依一山,而道周有石,盘薄平广,泉流其上,清泚可爱。白居易诗云:’净石堪敷坐,清泉可濯巾。其谓是也。又《英华》卷八六三有释皎然《苏州支硎山报恩寺大和尚碑》。”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678-1679页。

  49.思益寺

  在苏州岝崿山。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下:“吴王僚墓在吴县西十二里岝崿山旁,在西下有思益寺。”明王鏊《姑苏志》卷九:“岝崿山在金山东,俗称狮子山,以形名。一名鹤阜山,又名苲雄山。《吴地记》云:‘王僚葬此山,傍有思益寺。’”《清统志》卷五十五(苏州府):“思益寺在吴县狮山。《吴地记》:‘岝崿山中有寺号思益,梁天监二年置。’《府志》:‘元季毁,明宣德间重建。’”《白集》见于《自思益寺次楞伽寺作》(卷二十四)。

  50.楞伽寺

  在苏州横山下。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十三(郭外寺):“宝积寺在横山下,亦名楞伽寺。”又,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云:“楞伽寺在吴县西南横山下,其上有塔,据横山之巅,隋时所建,有石记存焉,白乐天及皮陆有诗载集中。寺旁有巨井,深不可测,井有石栏,栏侧有隋人记刻,盖杨素移郡横山下,尝居此地。又有宝积、治平二寺相连,皆近建也。”这到明时,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明王鏊《姑苏志》卷二十九(寺观上)考云:“治平教寺在上方山下,梁天监二年僧法镜建,旧名楞伽寺,宋治平元年改今名。”治平教寺归并寺一庵四,分别是宝积寺、真如庵、殊胜庵、华岩庵、圆觉庵。同卷又云:“楞伽讲寺在楞伽山上,俗云上方寺,寺有浮图七级,隋大业四年司户严德盛撰铭,司仓魏瑗书。按治平寺旧亦名楞伽,而《吴郡志》云宝积寺在横山下,亦名楞伽寺,山顶有塔,隋人书碑。今此寺自在楞伽山上,而宝积归并治平,盖不可考,岂皆一寺所分邪?今以塔观之,则此当为是。”楞伽讲寺归并庵二,分别是白龙庵、妙明庵。《白集》见于《自思益寺次楞伽寺作》(卷二十四)。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