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白居易 >

《白居易诗歌创作考论》第二章 《白居易集》所涉佛寺辑考(6)

时间:2017-08-17 14:44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历史网 点击:
白居易《答微之(微之于阆州西寺手题予诗予又以微之百篇题此屏上各以绝句报答)》诗云: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

  白居易《答微之(微之于阆州西寺手题予诗予又以微之百篇题此屏上各以绝句报答)》诗云:“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所谓“阆州西寺”,当指阆州开元寺。元稹《阆州开元寺壁题乐天诗》云:“忆君无计写君诗,写尽千行说向谁?题在阆州东寺壁,几时知是见君时?”(《元稹集》卷二十)杨军注云:“开元寺,开元二十六年敕各州建开元寺,为国家祈祀会集之所。”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三秦出版社,2002年6月,第744页。

  33.黄牛山寺

  在黄牛山中,寺有千花塔。白居易《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云:“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路穿天地险,人续古今愁。忽见千花塔,因停一叶舟。畏途常迫促,静境暂淹留。巴曲春全尽,巫阳雨半收。北归虽引领,南望亦回头。”(卷十八)“黄牛峡”:《清统志》(宜昌府):“黄牛山在东湖县西北八十里,亦称黄牛峡。”又,《水经注》卷四十八《江水》:“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迭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云:‘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然黄牛山寺确切信息已无可考。

  34.龙花寺

  《两京城坊考》卷三:“在长安曲江之北。高宗立,寻废,景龙二年复置。”“花”本作“华”。清毛奇龄《毛西河文集·诗话》八:“白乐天《赠龙华寺主家小尼》结句:‘应似仙人子,花宫未嫁时。’此是以本朝故实用入诗句,故注之。后见类书,有‘爱姬为尼’一条,注云:‘郭代公爱姬薛氏为尼,名仙人子。乐天尝赠以诗。’窃甚怪之。乐天安能与代公周旋耶?及见本集,则以此注注题下,不注诗下,遂疑此注是题中之注,遂以仙人子为即龙华小尼,故曰乐天会赠诗,误矣。且代公爱姬是初为尼而后为姬者,故曰‘花宫未嫁时’,谓此尼可以比未嫁代公时之仙人子耳。若云爱姬为尼,则先姬后尼矣,小尼安得作姬,过耶?”《白集》见于《龙花寺主家小尼》(卷十九)。

  35.吉祥寺

  《清统志》卷二六六(安陆府):“吉祥寺在钟祥县东三里,即唐灵济庵。”《白集》见于《吉祥寺见钱侍郎题名》(卷二十)。白诗作于长庆二年(822)由中书舍人外放杭州途中,然安陆府钟祥县之灵济庵,于唐时是否曾名吉祥寺,不得而知。

  36.萧寺

  《梁书》任孝恭本传:“孝恭少从萧寺云法师读经论,明佛理。”《太平广记》卷二四六《徐孝嗣》(出《谈薮》):“齐仆射东海徐孝嗣修辑高座寺,多在彼宴息。法云师亦萧寺日夕各游。二寺邻接,而不相往来。孝嗣尝谓法云曰:‘法师尝在高座,而不游高座寺。’答曰:‘檀越既事萧门,何不至萧寺?’”后“萧寺”泛指佛寺。然据白氏《重到江州感旧游题郡楼十一韵》“重过萧寺宿,再上庾楼行”(卷二十),此乃特指江州某座佛寺,不过白氏于江州朝夕接游的佛寺有东、西二林寺、遗爱寺等,仅凭诗意本身,已无法确指哪座。又卷二十七《有小白马乘驭多时奉使东行至稠桑驿溘然而毙足可惊伤不能忘情题二十韵》:“慢鞚游萧寺,闲驱醉习池。睡来乘作梦,兴发倚成诗。”此处“萧寺”乃泛指佛寺。

  37.孤山寺

  即永福寺,又名广花寺。遗址在西湖孤山。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山川二):“孤山在西湖中稍西,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旧有智果观音院、玛瑙宝胜院、报恩院、广化寺。中兴诏它徙,而即其地建延祥观。”同卷“白公竹阁”条云:“旧有广化寺柏堂之后,有小阁,多植竹,白公每偃息其间,仍有诗,遂以名,今与寺俱徙。”同书卷三十二“孤山路”条云:“在孤山之下,北有断桥,南有西林桥,其西为里湖。乐天诗‘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自注云:‘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旧志云:‘不知所从始。’”卷七十九又云:“广化院在北山。旧在孤山。天嘉元年建,旧名永福。大中祥符改今额。”元稹《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永福寺,一名孤山寺,在杭州钱塘湖心孤山上。”(《元稹集》卷五十一)《白集》见于《钱塘湖春行》《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杭州春望》《孤山寺遇雨》(卷二十)。

  38.灵隐寺

  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一(临安府):“灵隐寺在钱塘十二里。灵隐、天竺两山由一门而入。宋之问《游灵隐夜吟》云:‘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久不能续。有老僧坐禅曰:何不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札木引泉遥’云云。迟明,僧不见,人以为骆宾王也。”《咸淳临安志》卷八十(寺观六):“景德灵隐寺在武林山东。晋咸和元年梵僧慧理建。旧名灵隐,景德四年改景德灵隐禅寺。灵隐、天竺两山由一门而入。”清汪立名《白香山诗集》补遗卷上对白居易诗《寄韬光禅师》注云:“立名按,《方舆胜览》:虔州有天竺寺,在水东三里。东坡《天竺寺诗香山居士留遗迹一首序》云:予年十二,先君自虔州归,谓予言:近城山中天竺寺有白乐天亲书‘一山门作两山门’诗,笔势奇逸,墨迹如新。今四十年,予来访之,则诗已亡,有刻石存耳!感涕不已,而作是诗。……但韬光禅师本住灵隐,故诗中有‘天香桂子’语。《咸淳临安志》:灵山之阴、北涧之阳即灵隐寺,灵山之南、南涧之阳即天竺寺,二涧流水号钱源,泉绕寺峰南北而下,至峰前合为一涧,有桥号合涧。又云:灵隐、天竺两山由一门而入。”《白集》见于《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卷二十),《留题天竺灵隐两寺》(卷二十三),《华严经社石记》(卷六十八)。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