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悟真寺 据白居易《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元和九年秋,八月月上弦。我游悟真寺,寺在王顺山。去山四五里,先闻水潺湲。自兹舍车马,始步蓝溪湾。……山下望山上,初疑不可攀。谁知中有路,盘折通岩巅。……回首寺门望,青崖夹朱轩。如擘山腹开,置寺于其间。入门无平地,地窄虚空宽。房廊与台殿,高下随峰峦。”(卷六)悟真寺在蓝田县东南王顺山险隘处,依山势而建。又《长安志》卷十六蓝田县:“崇法寺即唐悟真寺也,在县东南二十里王顺山,白居易有诗述其灵,及后改名。”《文苑英华》有王维《游悟真寺》诗(《又玄集》作王缙作)。《白集》见于《游蓝田山卜居》《游悟真寺》(卷六),《游悟真寺回山下别张殷衡》(卷十四)。 8.玉泉寺 《白集》首见于卷六《题玉泉寺》。朱金城笺云:“咸淳临安志》卷三八玉泉载此诗,以《白集》编次先后考之,时间不合。长安之玉泉寺亦不详,疑为洛阳之玉泉寺。河南县东南玉泉山有玉泉寺,见《太平寰宇记》。白氏又有《独游玉泉寺》(卷二十八)、《玉泉寺南三里涧下多深红踯躅繁艳殊常感惜题诗以示游者》(卷三十一)、《夜题玉泉》(卷七十二补遗上)等诗中之玉泉寺均在洛阳。”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355页。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三河南县:“玉泉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山内有玉泉寺。”谢思炜补注云:“以白诗编次考之,此诗与白诗在洛阳作《独游玉泉寺》诸诗亦无关。储光羲《苏十三瞻登玉泉寺峰入寺中见赠作》:‘朝灞水穷,暮瞩蓝田遍。百花照阡陌,万木森乡县。涧净绿萝深,岩暄新鸟啭。依然造华薄,豁尔开灵院。’此玉泉寺在蓝田,或即白居易所游。”然据《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寺观附)》“西安府玉泉寺”条:“在城南四十里,初名涂山寺,唐开元时僧思恒建。明洪武十四年僧清敬镌瑶掘石,获洞内有诸佛罗汉一十九尊,又净桩一座,因名曰玉泉。成化、嘉靖间,屡经修葺。”涂山寺唐时是否别名玉泉寺,不得而知。 9.西林寺 据《白集》卷七《春游西林寺》:“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身闲易澹泊,官散无牵迫。缅彼十八人,古今同此适。(昔永、远、宗、雷等十八贤同隐于西林寺。)”西林寺在庐山北。又宋陈舜俞《庐山记》卷二:“由广泽下山,至太平兴国寺七里,寺前之水曰清溪,溪上有清溪亭。寺晋武帝太元九年置,旧名东林”;“乾明寺在凝寂塔之西百余步,旧名西林,兴国中赐今额,晋惠永禅师之道场也。”所谓“缅彼十八人,古今同此适”,据《庐山记》卷二:“远公与慧永、持昙、顺昙、恒竺、道生、慧叡、道敬、道昺、昙诜,白衣张野、宗炳、刘遗民、张诠、周续之、雷次宗,梵僧佛驮耶舍十八人者,同修净土之法,因号白莲社十八贤。”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一章:“但今世俗相传,谓远公与十八高贤立白莲社,入社者百二十三人,外有不入社者三人。此类传说,各书所载互有不同(因繁杂不俱列),且亦不知始于何时,然要在中唐以后(此前似无言及者)。”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203页。《白集》还见于卷十六《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沣州李十一舍人果州崔二十二使君开州韦大员外庾三十二补阙杜十四拾遗李二十助教员外窦七校书》《宿西林寺》《宿西林寺早赴东林满上人之会因寄崔二十二员外》,卷十七《与果上人殁时题此诀别兼简二林僧社》《雨中赴刘十九二林之期及到寺刘已先去因以四韵寄之》,卷十八《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韵皆叙贬官以来出处之意》,卷十九《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郎满晦三上人》,卷三十五《寄题庐山旧草堂兼呈二林寺道侣》。 10.慧远寺 即东林寺。晋太元九年慧远所创。见《东林寺》条辑考。 11.遗爱寺 据白居易《草堂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卷四十三)故其诗《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云:“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白石何凿凿,清流亦潺潺。”(卷七)《白集》亦见于《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五首》《遗爱寺》(卷十六),《题遗爱寺前溪松》(卷十七),《祭匡山文》《祭庐山文》(卷四十)。 12.清源寺 清源寺在长安蓝田县南辋谷内。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十六:“清源寺在县南辋谷内,唐王维母奉佛山居,营草堂精舍,维表乞施为寺焉。”《新唐书》卷二〇二《文艺中》王维本传:“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柳浪、茱萸沜、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母亡,表辋川第为寺。”《陕西通志》卷九十八《拾遗一》:“王右丞尝于清源寺壁画辋川图,岩岫盘郁,水云飞动。自制诗曰:‘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时人知。’”《白集》见于《宿清源寺》(卷八),《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卷十三)。 13.紫霞精舍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