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白居易 >

《白居易诗歌创作考论》第二章 《白居易集》所涉佛寺辑考(13)

时间:2017-08-17 14:44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历史网 点击:
在洪州。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五:师讳上弘,姓饶氏,曾祖君雅,祖公悦,父知恭,临川城南人。童而有知,故生十五岁发出家心,始从舅氏剃


  在洪州。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五:“师讳上弘,姓饶氏,曾祖君雅,祖公悦,父知恭,临川城南人。童而有知,故生十五岁发出家心,始从舅氏剃落。壮而有立,故二十五岁立菩提愿,从南岳大圆律师具戒。乐所由生,故大历中不去父母之邦,隶于本州景云寺修道。德应无所住,故贞元中离我我所,徙居洪州龙兴寺。法亲近善知识,故与匡山法真、天台灵佑、荆门法裔、兴果神凑、建昌惠进等五长老交游。佛法嘱王臣,故与姜相国公辅、颜太师真卿、洎本道廉访使杨君凭、韦君丹四君子友善。提振禁戒,故讲《四分律》。而从善远罪者,无其数。随顺化缘,故坐甘露戒坛而誓众生盟者二十年。荷担大事,故前后登方等施尸罗者十有八会。救拔众生,故娑婆男女由我得度者万五千五百七十二人。示生无常,故元和十年十一日己亥迁化于东林精舍。”又,《江西通志》卷一〇四《仙释》(吉安府):“上弘纪禅师,姓饶氏,大历中肄业景云寺。与姜相国辅、刺史颜真卿、本道廉史杨凭、韦丹友善。善讲《四分律》,坐甘露坛,度男女万余人。”(《安志》)“师年十五,从舅氏剃落;二十二,从南岳大圆具戒;贞元初,居洪州龙兴寺说法;元和十年,示灭于东林精舍。”(《名胜志》)《白集》见于《唐抚州景云寺故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卷四十一)。

  74.兴果寺

  在江州。《江西通志》卷一〇五《释道》(九江府):“神凑,京兆蓝田人,具戒于南岳希操,参禅于钟陵大寂。大历八年,诏配江州兴果寺。从僧望,移东林寺。元和十二年卒。师自兴果迄东林,一盂斋,一榻居,衣麻寝菅,如坐七宝檀,……礼佛四十九年,凡十二时,未尝阙一。门人道达、利巩、元审、元惣等封坟建塔,思有以识之,托白居易为铭。”(《豫章书》)《白集》见于《唐江州兴果寺律大德凑公塔碣铭》(卷四十一)。

  75.杭州龙兴寺

  关于杭州龙兴寺,朱金城笺注认为当指杭州昌化县千倾山龙兴寺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3662页。然据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载,杭州龙兴寺有二,其一见卷七十六《寺观二》(在城):“大中祥符寺在礼部贡院西。梁大同二年,邑人鲍侃舍宅为寺,旧名发心。唐正观中,改众善。神龙元年,改中兴。三年,改龙兴。本朝大中祥符初,改赐今额。旧传寺基广袤,九里有奇。南渡初,斥为军器所,留西南隅建寺,余地多为民居。有……唐龙兴寺碑,大觉禅师塔,钱王九百九十眼井,今所存者无几。”其二见卷八十五《寺观十一》(昌化县):“千顷山龙兴寺在县西北六十里。元和间黄蘗禅师开山。中和四年赐慈云禅师额。天圣元年祥符寺僧惠新移创于山巅胜绝之境,八年赐今额。岁度僧五人。”又,白居易《华严经社石记》所谓“有杭州龙兴寺僧南操,当长庆二年,请灵隐寺僧道峰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至《华藏世界品》,闻广博严净事。操欢喜发愿,愿于白黑众中劝十万人,人转《华严经》一部。十万人又劝千人,人讽《华严经》一卷。每岁四季月,其众大聚会。于是摄之以社,齐之以斋。自二年夏至今年秋,凡十有四斋。每斋,操捧香跪启于佛曰:……予前牧杭州时,闻操发是愿。今牧苏州时,见操成是功。操自诣苏,凡三请于予曰:操八十一矣。朝夕待尽,恐社与斋来者不能继其志。乞为记诫,俾无废坠。予即十万人中一人也,宜乎志而赞之。……宝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前苏州刺史白居易记。”(卷六十八)综合上述材料,杭州龙兴寺当指杭州城内龙兴寺,而非昌化县千倾山龙兴寺。

  76.沃州山禅院

  宋钱易《南部新书》卷七:“沃州山禅院,在剡县南三十里,颇为胜境,本白道猷居之。大和二年,有头陀白寂然重修,白居易为其记。白君自云:白道猷肇开兹山,白寂然嗣兴兹山,白乐天垂文兹山,沃州与白氏有缘乎!”又,宋施宿等《嘉泰会稽志》卷八《寺院》(新昌县):“沃州真觉院在县东四十里。方新昌未为县时在剡县南三十里。居沃州之阳,天姥之阴,南对天台山之华顶。赤城,北对四明山之金庭、石鼓,西北有支遁养马坡、放鹤峰,东南有石桥溪,溪源出天台石桥,故以为名。晋帛道猷、竺法潜、支道林、乾、兴、渊、支、道、开、威、蕴、崇、实、光、诚、斐、藏、济、度、逞、印皆常居焉。会昌废。大中二年,有头陀白寂然来游,恋恋不能去,廉使元微之始为卜筑。白乐天为作记,以为‘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州、天姥为眉目’,其称之如此。旧名真封寺,不知其始,治平三年赐今额。”按,“大中二年”为“大和二年”之误,据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可知:“沃洲山在剡县南三十里,禅院在沃洲山之阳,天姥岑之阴。南对天台,而华顶、赤城列焉。北对四明,而金庭、石鼓介焉。西北有支遁岭,而养马坡、放鹤峰次焉。东南有石桥溪,溪出天台石桥,因名焉。其余卑岩小泉,如子孙之从父母者,不可胜数。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大和二年春,有头陀僧白寂然来游兹山,见道猷、支、竺遗迹,泉石尽在,依依然如归故乡,恋不能去。时浙东廉使元相国闻之,始为卜筑;次廉使陆中丞知之,助其缮完。三年而禅院成,五年而佛事立。……嗟乎!支、竺殁而佛声寝,灵山废而法不作。后数百岁而寂然继之,岂非时有待而化有缘耶!六年夏,寂然遣门徒僧常贽自剡抵洛,持书与图,诣从叔乐天乞为禅院记云。昔道猷肇开兹山,后寂然嗣兴兹山,今日乐天又垂文兹山,异乎哉!沃洲山与白氏其世有缘乎!”(卷六十八)

  77.重玄寺

  在苏州。唐陆广微《吴地记》:“重玄寺,梁卫尉卿陆僧瓒天监二年旦暮见住宅有瑞云重重复之,遂奏请舍宅为重云寺。台省误写为‘重玄’,时赐大梁广德重玄寺。”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下:“唐时重玄寺阁,一角忽垫,计数千缗方可扶荐。一匠云:‘不足劳人,请得一夫作楔可正也。’主寺者从之。僧食讫,辄持楔数片,登高敲斫,未逾月,阁柱悉正。”此节盖本之李肇《国史补》卷中。白居易《苏州重玄寺法华院石壁经碑文》亦云:“碑在石壁东次,石壁在广德法华院西南隅,院在重玄寺西若干步,寺在苏州城北若干里。”(卷六十九)在《苏州重玄寺法华院石壁经碑文》一文中,白居易提到《妙法莲华经》《维摩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阿弥陀经》《观音普贤菩萨发行经》《实相法密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部佛禅经典,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考云:“阅《通考·经籍志》。长庆三年十月,白香山撰《苏州重玄寺法华院石壁金字经叙》,言《莲华经》《维摩诘经》《金刚经》《陀罗尼经》《阿弥陀经》《普贤法行经》《法蜜经》《波罗蜜多心经》,是八种经具十二部,合十一万六千八百五十七字,三乘之要旨,万佛之秘藏尽矣。洪文敏《随笔》称之以为深通佛典。余谓香山本习净土,所记特禅学宗旨耳。”朱金城考云:“白氏此文乃大和三年作,非长庆三年十月作,李氏亦沿袭《通考》之误。”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3704页。所考良是。事实上,李慈铭谓白居易“本习净土,所记特禅学宗旨”这一观点,亦疏阔。又,严元照《蕙榜杂记》:“白乐天《苏州重玄寺碑》数佛经八种,各列其字数。其数《阿弥陀经》一千八百字,较今所传者少五十六字。或疑白公但举其成数,然余七经皆数其奇零,不应此经独举成数也。”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