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昭成寺 在洛阳洛水之北、东城之东,第一南北街,北当徽安门西街,承福坊之北,从南往北第四坊道光坊。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十八《议释教下·寺(东京)》:“昭成寺,道光坊。本沙苑监之地。景龙元年,韦庶人立为安乐寺,韦氏诛,改为景云寺,寻为昭成皇后追福,改为昭成寺。”《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卷五“道光坊”下载:“昭成寺。《名画记》:寺有张遵礼、程逊画,西廊障日《西域记图》,杨廷光所画。《朝野佥载》:洛州昭成佛寺有安乐公主造百宝香炉,高三尺,用钱三万。”[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本),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第397页。《白集》见于《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记》(卷六十九)。 69.敬爱寺 在洛阳长夏门之东第五街从南往北第五坊怀仁坊。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十八《议释教下·寺(东京)》:“敬爱寺。怀仁坊。显庆二年,孝敬在宫,为高宗、武太后立之。以敬爱寺为名,制度与西明寺同。天授二年,改为佛授记寺,其后又改为敬爱寺。”《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卷五“怀仁坊”下增订云:“敬爱寺。……《旧唐书》卷一八三《薛怀义传》:‘垂拱初于建春门内敬爱寺别造殿宇,改名佛授记寺。’张乃翥《跋龙门地区新发现的三件唐代石刻》中云:敬爱寺前都维智明撰《佛顶尊胜罗尼幢赞文》:‘(开元元年八月八日)有敬爱寺上座满,幼怀悉达,早悟佛门。’(《文献》1991年第2期)彭家胜《四川安岳卧佛院调查》(载《文物》1988年第8期)中云:‘46号窟左壁刻经目序:《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释静泰撰。’”[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本),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第376页。《白集》见于《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记》(卷六十九)。 70.兴善寺 《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寺观附)》“西安府”条:“兴善寺在永宁门外五里今靖恭坊。创自晋武,初名遵善寺。隋开皇间,额曰‘大兴善寺’,诏僧徒二十余万实之,招提之盛,甲于海内。唐元和四年,建修转轮藏经阁。大和二年,得梵像观音移大内天王阁,于寺中作大士阁。唐末,独二阁存焉。宋淳熙间,崇辨禅师居阁,夜深有老狐听经。明永乐时,云峰禅师重葺,殿堂钟楼,稍复旧制。”又,卷六十五《人物十一》(释道):“阇那屈多,西天竺人,(隋)文帝时至长安大兴善寺,奉敕译《法华》等经。(《续文献通考》)”白居易《传法堂碑》云:“王城离域有佛寺,号兴善,寺之次也,有僧舍名传法堂。先是大彻禅师宴居于是寺,说法于是堂,因名焉。有问师之名迹,曰:号惟宽,姓祝氏,衢州信安人。……(贞元)十三年,感非人于少林寺。二十一年,作有为功德于卫国寺。明年,施无为功德于天宫寺。元和四年,宪宗章武皇帝召见于安国寺。五年,问法于麟德殿。其年,复灵泉于不空三藏也。十二年二月晦,大说法于是堂,说讫就化,其化缘云尔。”(卷四十一) 71.卫国寺 有三说,一在洛阳定鼎门街西从南往北第四坊宣风坊。《增订两京城坊考》卷五:“安国寺。寺旧在水南宣风坊,本隋杨文思宅,后赐樊子盖。唐为宗楚客宅,楚客流岭南,为节愍太子宅。太子升储,神龙三年建为崇因尼寺,复改为卫国寺,景云元年改安国寺。会昌中废。后复葺之,改为僧居,诸院牡丹特盛。”增订云:“安国寺,《大安国寺故大德惠隐禅师塔铭》载:禅师俗姓荣,京兆人。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十一日,寿终于安国道场。(《芒洛补遗》)《东都安国寺故上座韦和上墓志》载:上座俗姓韦氏,讳圆净(女),京兆人。兴元元年十二月十四日,归西方之净域,兴元二年正月十日,安神于龙门天竺寺西南原。(《芒洛补遗》)《东都安国寺比丘尼刘大德墓志》载:唐元和十年五月六日,东都安国寺尼大德奄化于伊阙县马回山居。大德俗姓刘,法讳性忠。其年(元和十年)七月十三日,归窆于龙门望仙乡护保村先师姑塔右。(《芒洛遗文》)另,《北图石汇》载澄空塔铭《唐东都安国寺故临坛大德塔下铭并序》:律德号澄空,长安功德寺尼德净之子弟,姓皇甫,皇甫瓘之女,元兄浙东观察使兼御史大夫赠太子太师邠国公温。贞元九年夏四月二十六日,(澄空)委顺于本寺所居院,秋八月癸酉,就窆于龙门西南所置之若兰,居大智和尚塔之右,金刚三藏塔之左。若隐香山、乾元等寺。(录文亦见《补遗四辑》)”[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本),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第381页。一在洛阳长夏门之东第二街从南往北第二坊宣教坊,《唐会要》卷四十八《议释教下·寺(东京)》:“安国寺,宣教坊。本节愍太子宅。神龙二年,立为崇恩寺,后改为卫国寺。景云元年十二月六日,改为安国寺。”还有一记载在洛阳安喜门东街从南往北第三坊殖业坊,见《增订两京城坊考》卷五:“卫国寺。神龙二年。节愍太子建,以本封为名。会昌中废,光化中复建,有小院十一。”[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本),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第422页。《白集》见于《传法堂碑》(卷四十一)见上“兴善寺”条。三说难以考定,朱金城径取第三说,不知何据。 72.景云寺 在临川县城北隅,见《抚州府志》卷二十《寺观(一)》。《临川县志》卷十八《寺观》:“景云寺有和尚塔,今废。”《全唐文》卷七四二刘轲《庐山东林寺故临坛大德塔铭》:“大师讳上弘,俗饶姓,其先临川人。祖公悦,父知恭,世为南城闻儒。……二十二岁具戒于衡岳大圆大师。大历八载,敕配本州景云寺。”《白集》见于《唐抚州景云寺故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其序云:“元和十一年春,庐山东林寺僧道深、怀纵、如建、冲契、宗一、至柔、诸、智则、智明、云皋、太易等凡二十辈,与白黑众千余人俱实持故景云大德弘公行状一通,执钱十万,来诣浔阳府,请司马白居易作先师碑。会有故,不果。十二年夏,作石坟成,复来请,会有病,不果。十三年夏,作石塔成,又来请,始从之。既而僧反山,众反聚落,钱反寺府,翌日而文就,明年而碑立,其词云尔:……故大历中不去父母之邦,请隶于本州景云寺。”(卷四十一) 73.洪州龙兴寺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