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白居易 >

《白居易诗歌创作考论》第二章 《白居易集》所涉佛寺辑考

时间:2017-08-17 14:44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历史网 点击:
头陀会里为逋客(卷十九,《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郎满晦三上人》)本文所引白居易诗文均以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版为准;为节省篇幅,《白居易集笺校》均简称白集。如征引朱金城本人之校笺,则详细注出。遇寺多题诗(卷二十一
  “头陀会里为逋客”(卷十九,《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郎满晦三上人》)本文所引白居易诗文均以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版为准;为节省篇幅,《白居易集笺校》均简称“白集”。如征引朱金城本人之校笺,则详细注出。“遇寺多题诗”(卷二十一,《自问行何迟》)、“兴发宵游寺”(卷三十二,《喜闲》)、“山寺每游多寄宿”(卷三十六,《游丰乐招提佛光三寺》)的白居易,寺游是其纾解精神、纯净心灵、宗教信仰、文学创作的重要一环,甚至可以说是其人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故诗中每每如是吟咏:“朝寻霞外寺,暮宿波上岛”(卷八,《除官去未闲》);“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卷十四,《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考白居易一生,足迹虽不出陕西、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数省,但崇信佛禅的他,每到一处,必访当地名刹。通过《白居易集》全面辑考,白居易游历的佛寺禅院达九十来座,它们基本囊括了唐代核心文化圈中最为重要的佛教弘法道场。因此,考察白居易的寺游,不仅对了解唐代佛寺的地域分布及其宗派特征,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同时对理解白居易的佛禅信仰、精神心理及文学表现,亦有重要的意义。

  现将《白居易集》所涉佛寺辑考如下:

  1.云居寺

  据《全唐文》卷七五七何筹《唐云居寺故寺主律大德神道碑铭》“尽得南山之要,皆扬东塔之能”,知云居寺在长安城南终南山上。白集《云居寺孤桐》(卷一),《游云居寺赠穆三十六地主》(卷十二),均提到是寺。集中又有《寄王质夫》:“春寻仙游洞,秋上云居阁。”(卷十一)仙游洞在盩厔城南仙游山,云居寺当与之不远。温庭筠《月中宿云居寺上方》诗云:“虚阁披衣坐,寒阶踏叶行。”刘学锴注云:“虚阁,当即白诗所谓‘云居阁’。”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7月,第783页。

  2.东林寺

  范成大《吴船录》卷下:“入山五里至东林寺,晋惠远师道场也。自晋以来为星居寺,数十年前始更十方。楼阁堂殿,奇巧巨丽,然皆非晋旧屋。”《清统志》九江府二:“东林寺在德化县南庐山麓。晋太元九年慧远创建。谢灵运为凿池种莲,号莲社。初为律寺,后改为禅寺。”白集《浔阳三题》其三《东林寺白莲》,卷七《岁暮》,卷十《宿东林寺》,卷十六《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沣州李十一舍人果州崔二十二使君开州韦大员外庾三十二补阙杜十四拾遗李二十助教员外窦七校书》《宿西林寺早赴东林满上人之会因寄崔二十二员外》《正月十五日夜东林寺学禅偶怀蓝田杨主簿因呈智禅师》《读灵彻诗》,卷十七《晚题东林寺双池》《与果上人殁时题此诀别兼简二林僧社》《雨中赴刘十九二林之期及到寺刘已先去因以四韵寄之》,卷十八《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韵皆叙贬官以来出处之意》,卷十九《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郎满晦三上人》,卷三十五《寄题庐山旧草堂兼呈二林寺道侣》,卷三十六《送后集往庐山东林寺兼寄云皋上人》,卷四十一《唐抚州景云寺故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卷四十三《江州司马厅记》《草堂记》《东林寺经藏西廊记》《游大林寺》,卷七十《东林寺白氏文集记》《苏州南禅院白氏文集记》等诗文,均提到是寺。又,“东林寺白莲”,《白香山诗集》汪立名云:“按:祝穆《方舆胜览》:晋慧远法师居庐山东林寺,有白莲池,与刘遗民等十八人同修净土之法,然远公招陶潜入社,终不能致。谢灵运求入社而以心杂不许。是三者中,白莲尤为旧物。”所谓“三者”,指庐山桂、湓浦竹、东林寺白莲。

  3.永寿寺

  《长安志》卷七:“景龙三年,中宗为永寿公主立。”在长安朱雀门街东第五街。白集卷二《和答诗十首》序云:“五年春,微之从东台来。不数日,又左转为江陵士曹掾。诏下日,会予下内直归,而微之已即路,邂逅相遇于街衢中。自永寿寺南,抵新昌里北,得马上话别,语不过相勉保方寸、外形骸而已。因不暇及他。是夕,足下次于山北寺,仆职役不得去,命季弟送行,且奉新诗一轴,致于执事。”

  4.山北寺

  《白集》出处见“永寿寺”条。《文苑英华》卷二三八载喻凫《游山北寺》诗(《文苑英华》注:集作北山)云:“蓝峰露秋院,灞水入春厨。”又: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钱注:“吴若本注云:王维时被张通儒禁在京城东山北寺,故云。”朱金城按:“长安志》等均未载此寺,据此当在长安城东蓝田县附近。”

  5.西明寺

  在长安朱雀门街西第三街延康坊西南隅,乃长安赏玩牡丹之地。《长安志》卷十:“西明寺,显庆元年高宗为孝敬太子病愈所立,大中六年改为福寿寺。”《唐语林》卷八:“西明寺、慈恩寺多古书。”《两京城坊考》卷四:“陈玄奘曾居此寺,寺有牡丹,见《白氏长庆集》。”《白集》卷四《牡丹芳(美天子忧农也)》,卷九《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卷十四《重题西明寺牡丹(时元九在江陵)》,均提到是寺。

  6.仙游寺

  在盩厔城南仙游山,见《长安志》卷十八。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据长安西南一百余华里,南倚终南山,北临渭水,仙游寺即在盩厔南三十余华里的黑水河畔,黑水河亦称“芒水”。又《关中胜迹图志》卷七:“仙游寺,在盩厔县南三十里仙游潭。明王九思《游南山记》:仙游寺榜曰普缘,盖此地故有仙游宫,因以名寺。”仙游寺内法王塔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1998年因建向古都西安供水的大型水库拆迁,发掘出大量文物,包括佛、高僧舍利及极精致的金属棺椁,宫廷赐剑、器皿等,可证仙游寺在唐时与皇家关系极其密切,地位非同寻常。晚唐懿宗李漼(859-872)在这里增建,以黑河南面为仙游寺(即原仙游宫),又称南寺。黑河北面为中兴寺,又称北寺。另一寺早为废墟,据说可能叫法源寺。苏轼《仙游潭五首》自注云:“潭上有寺二。一在潭北,循黑水而上,为东路,至南寺。渡黑水西里余,从马北上,为西路,至北寺。东路险,不可骑马,而西路隔潭,潭水深不可测,上以一木为桥,不敢过。故南寺有塔,望之可爱,而终不可到。”孔凡礼勘校:“有寺二一在潭北,集甲、集注、类本作‘有寺三二在潭北’。”(具体参见: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2月,第194页。)《白集》见于《仙游寺独宿》《禁中偶直梦游仙游寺》(卷五),《翰林院中感秋怀王质夫(王居仙游山)》(卷九),《哭王质夫》(卷十),附《长恨歌传》(卷十二),《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卷十四)。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