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漳州地区遭受台风袭击较频繁,台风带来暴雨往往酿成灾害。据历史记载,较大的洪灾无一例外是由台风暴雨引起的。一次台风正面登陆,常是风、潮、洪、涝灾害同至。
漳州洪涝灾害频 繁。洪水为害以九龙江西溪尤甚。自宋咸平二年(999年)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910年间,发生较大洪水有44次,平均约20年1次。其中洪 峰流量达8500立方米/秒至10000立方米/秒的特大洪水5次,分别发生在明成化十年(1474年)、明隆庆四年(1570年)、清康熙七年 (1668年)、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和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000立方米/秒至8000立方米/秒的大洪水16次。本世纪以清光绪 三十四年(1908年10月16日)洪水为最大,据洪水调查推算,洪峰流量为8850立方米/秒,相当于“一百一十年一遇”;其次为清光绪三十年 (1904年8月29日),推算洪峰流量为7500立方米/秒,相当于“七十九年一遇”。历次洪水损失,虽无详尽统计,但从文献记载可推见,灾情是十分惨 重的。
新中国成立后,西溪发生较大洪水8次,其中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4次,80年代4次,以1960年“六九”洪水灾情最重,洪峰流量达6140立方米 /秒,相当于“三十三年一遇”,由于50年代兴建的防洪堤尚未建成,洪水泛滥,漳州平原一片汪洋。北溪发生2次大洪水,最大也是1960年“六九”洪水, 洪峰流量达9400立方米/秒,相当于“五十年一遇”,其次为1961年9月13日,洪峰流量达8930立方米/秒。长泰龙津溪和诏安东溪的最大洪水也是 发生在1960年6月9日,龙津溪洪峰流量达2740立方米/秒,相当于“五十年一遇”;东溪洪峰流量达3160立方米/秒,约相当于“五十年一遇”,灾 情都很严重。
表2-14 |
历史上风、洪、潮灾情记载表 |
朝代年号 |
受灾范围 |
灾 情 |
|||
宋咸平二年 |
999 |
十 月 |
洪 |
龙 溪 |
山水泛滥,坏民舍千余区,州民黄孥等10家溺死 |
宋淳熙十年 |
1183 |
九月乙丑 |
风、洪 |
龙 溪 |
大风雨,水暴至,州城半没,坏890余家 |
宋嘉定九年 |
1216 |
五 月 |
洪 |
龙 溪 |
大水漂田庐害稼 |
宋嘉定十六年 |
1223 |
秋 |
洪 |
龙 溪 |
大水坏田稼 |
元至治三年 |
1323 |
九 月 |
洪 |
龙 溪 |
大水 |
元泰定三年 |
1326 |
九 月 |
洪 |
龙 溪 |
大水 |
明洪武九年 |
1376 |
五 月 |
洪 |
龙 溪 |
暴雨,平地水高数丈,居民漂死 |
明天顺五年 |
1461 |
五月戊午夜 |
风、洪 |
龙溪、漳浦 |
风雨大作,坠石拔木,洪水泛滥,漂人畜甚众,东门内外,谯楼皆圮,漳浦县漂人畜尤甚 |
明天顺七年 |
1463 |
七 月 |
风、洪 |
龙 溪 |
疾风暴风,北溪洪水涨,平地深5丈,柳营江桥漂没无遗 |
明成化四年 |
1468 |
|
洪 |
龙 溪 |
指挥使王景筑土堤以御溪流,被冲圯 |
明成化十年 |
1474 |
七月戊午夜 |
风、洪 |
龙 溪 |
暴雨不止,山崩洪潦,淹至城垣几没,虎渡桥(今江东桥)坏,人物漂荡,南门石桥(今中山桥)二间圮,军民庐舍坏者不可胜计。据调查推算,此次洪水西溪干流洪峰流量8000立方米/秒至1万立方米/秒 |
明成化二十一年 |
1485 |
春、夏 |
洪 |
春夏淫雨、三县田庐禾稼多坏 |
|
明弘治十六年 |
1503 |
八 月 |
洪 |
长 泰 |
大水漂没民居 |
明正德十四年 |
1519 |
秋 |
洪 |
龙 溪 |
大水 |
明嘉靖十四年 |
1535 |
秋 |
洪 |
龙 溪 |
大水 |
明嘉靖二十四年 |
1545 |
六 月 |
洪 |
长 泰 |
大雨雹、大水漂庐、禾稼伤 |
明嘉靖二十七年 |
1548 |
三 月 |
洪 |
漳 浦 |
大水漂溺民居甚多 |
明嘉靖二十八年 |
1549 |
五月初五午后 |
风 |
龙 溪 |
飓风大作,船覆、溺死者60余人 |
明嘉靖三十七年 |
1558 |
六 月 |
风 |
龙 溪 |
龙卷风,屋瓦皆飞 |
明嘉靖三十九年 |
1560 |
七 月 |
洪 |
南 靖 |
发生大洪水,黄井村有农户全家被水冲走 |
明嘉靖四十二年 |
1563 |
夏 |
洪 |
龙溪、南靖 |
大水高3丈余,坏田庐,漳州南桥尽淹没 |
明嘉靖四十三年 |
1564 |
七 月 |
洪 |
龙 溪 |
大水漂民庐200余区,淹男妇50余口 |
明隆庆四年 |
1570 |
六月初六 |
风、洪 |
烈风暴雨,洪水漂没民居不可胜数,郡南桥坏,水高与城齐 |
|
明万历元年 |
1573 |
九 月 |
洪 |
漳 浦 |
大雨水 |
明万历四年 |
1576 |
六月初六 |
风、洪 |
南 靖 |
发生台风和暴雨,不少农户被水冲走 |
明万历九年 |
1581 |
五月二十四日 |
风 |
龙 溪 |
龙卷风,起于十一都芦州渡至云洞岩止,禾稼损伤 |
明万历十年 |
1582 |
五 月 |
洪 |
漳 浦 |
大水高丈余 |
明万历十八年 |
1590 |
六月二十日 |
风、洪 |
自卯至辰,吹折东门、北门二楼,拔木坏屋不可胜数,墙屋倾颓,人漂溺甚多 |
|
明万历二十三年 |
1595 |
七月十九日 |
风、洪 |
龙溪、漳浦 |
大雨潦坏民舍,漳浦铜山坏屋拔木 |
明万历二十五年 |
1597 |
九月初二 |
洪 |
漳 浦 |
大水漂田庐,市可行舟 |
明万历二十七年 |
1599 |
六月二十日 |
洪 |
平 和 |
卢溪洪水突出,漂没田庐人畜无数 |
明万历二十九年 |
1601 |
九月二十二日 |
洪 |
龙 溪 |
大水坏新桥 |
明万历三十一年 |
1603 |
八月初五未时 |
风、洪 |
飓风大作,坏公廨城垣、民房,是日海潮溢堤岸骤起丈余,浸没民舍数千余家。人畜死者不可胜数,有大船漂冲入石美镇城内,压坏民舍 |
|
明万历四十一年 |
1613 |
五月二十六日 |
洪 |
大水,民田庐舍漂损甚多,城内新桥坏 |
|
明万历四十二年 |
1614 |
六月二十日 |
洪 |
长泰、海澄 |
大水,近溪房屋淹没,淹死人甚多 |
明万历四十二年 |
1614 |
八月初五 |
风、洪 |
龙 溪 |
大风雨,飞瓦拔木、西南北三溪洪水涨,田庐榇枢多漂入海 |
明万历四十五年 |
1617 |
六 月 |
风、洪 |
龙 溪 |
大雨连日不止,西北二溪水涨,城垣不浸者仅尺许,城外沿溪、南靖、海澄等处民舍悉漂去,溺死者不可胜数 |
明万历四十五年 |
1617 |
八 月 |
风、潮 |
海澄、漳浦 |
飓风大作,潮溢伤稼 |
明天启二年 |
1622 |
八 月 |
风 |
龙 溪 |
大风、风沙拔木 |
明天启六年 |
1626 |
八 月 |
风 |
龙溪、海澄 |
大风、风沙拔木、鸟雀多死 |
明崇祯三年 |
1630 |
七月十五日 |
风、潮 |
龙溪、南靖 |
大雨如淫,翌日洪水至,漂流庐舍甚多 |
明崇祯九年 |
1636 |
八 月 |
风 |
诏 安 |
大风坏民屋 |
明崇祯九年 |
1636 |
十一月 |
洪 |
南 靖 |
大雨 |
明崇祯十二年 |
1639 |
八月十五日 |
洪 |
南靖、龙溪 |
大水,十一月一日又大水,禾稼登场悉被漂去 |
清顺治九年 |
1652 |
正月初二 |
潮 |
龙溪、海澄 |
海水猛涨5尺 |
清顺治十年 |
1653 |
九 月 |
洪 |
漳浦、云霄 |
大水,云霄将军、大臣二山俱崩 |
清康熙三年 |
1664 |
六 月 |
洪 |
龙 溪 |
大水,坏民舍千余户,漂溺人畜很多 |
清康熙七年 |
1668 |
六月十八日 |
洪 |
七邑(县) |
同时大水,田庐淹没,灾伤者不计其数,是日南桥坏,郡南水高与城齐,平和县水涨丈余,漂没人畜不可胜计,新庵社漂去土堡,人畜俱尽。据调查推算西溪干流洪峰流量超过1万立方米/秒 |
清康熙八年 |
1669 |
|
洪 |
龙 溪 |
大水 |
清康熙九年 |
1670 |
六 月 |
洪 |
龙 溪 |
大水 |
清康熙十七年 |
1678 |
夏 |
洪 |
龙 溪 |
大水 |
清康熙二十四年 |
1685 |
六 月 |
洪 |
龙 溪 |
水圮郡城南桥,沿海一带禾稼多坏 |
清康熙二十五年 |
1686 |
闰四月 |
洪 |
云霄、长泰 |
云霄土围20余家,夜水骤至,围圮,房屋倒塌。长泰大雨,溪流暴涨 |
清康熙三十一年 |
1692 |
|
洪 |
南 靖 |
暴雨倾泻成灾,房屋冲毁倒塌无数 |
清康熙三十三年 |
1694 |
|
洪 |
龙 溪 |
大水,郡城南一带民居尽没 |
清康熙四十年 |
1701 |
八月二十六日 |
洪 |
长 泰 |
大水暴涨,纬丝潭崩,漂没民居,茅坂、下房社溺死甚多 |
清康熙四十二年 |
1703 |
|
风 |
东 山 |
飓风大雨交作,船翻人亡不可胜数 |
清康熙四十三年 |
1704 |
|
洪 |
平 和 |
大雨水,自北关外溢至西关,溺死22人 |
清康熙四十四年 |
1705 |
六 月 |
风、洪 |
平 和 |
骤雨倾盆,近郊之山皆化为滩,漂去二十余人 |
清康熙四十四年 |
1705 |
九 月 |
洪 |
诏 安 |
大水暴涨,山田多崩陷 |
清康熙四十六年 |
1707 |
六 月 |
洪 |
大水坏漳浦城东角,自南门以至云霄等处,庐舍漂没,不可胜数,云霄镇城崩49丈 |
|
清康熙四十八年 |
1709 |
夏 |
风 |
龙 溪 |
大风、贡院倒 |
清康熙四十九年 |
1710 |
五月 |
潮 |
海 澄 |
海潮涨溢,淹至鹿石山下,东郊一带禾稼皆伤 |
清康熙四十九年 |
1710 |
闰七月初五夜 |
风、潮 |
飓风大作,沿海海水暴涨。漳浦漂没民居1850余间,溺死男妇41人;龙溪堤岸皆圮;海澄漂庐舍千余家,棺柩无数,崩海岸80余丈 |
|
清康熙五十二年 |
1713 |
四月二十七日 |
洪 |
各 县 |
各县大水,南靖尤甚,沿溪田园尽没 |
清康熙五十六年 |
1717 |
四月二十七日 |
洪 |
龙 溪 |
大水,田里港岸崩 |
清康熙五十六年 |
1717 |
七月十六日 |
风 |
东 山 |
发生飓风,徐连兴洋船被风浪击碎 |
清康熙五十七年 |
1718 |
秋 |
风、洪 |
大风雨,河水暴涨,平和城坏东北隅百余丈,东山商、渔船被击碎 |
|
清康熙六十年 |
1721 |
|
潮 |
近海低洼田禾猝被海潮淹没 |
|
清雍正元年 |
1723 |
夏 |
风、洪 |
诏安 |
大雷雨,东南海中涌起黑云,瓦屋飞碎,树木振拔,坏东北城楼,是夜大雨如淫 |
清雍正二年 |
1724 |
五月初十夜 |
风 |
长泰 |
飓风大作,早禾仅存空穗,雨坏田庐无数 |
清雍正二年 |
1724 |
八月初八 |
洪 |
南靖 |
大水,淹过文庙半壁 |
清雍正三年 |
1725 |
三月二十六日 |
洪 |
长泰 |
大雨,水淹过东南城墙,比康熙五十七年更高3尺,沿溪庐舍尽冲缺 |
清雍正三年 |
1725 |
八月 |
洪 |
平和、长泰 |
大雨,平和南洋粗溪大峰村落悉淹没,死者甚多 |
清雍正四年 |
1726 |
五月 |
洪 |
南靖 |
大水,城垣冲缺若干丈,沿城马道悉崩坏 |
清雍正五年 |
1727 |
六月 |
洪 |
长泰 |
大水,田禾尽漂没 |
清雍正五年 |
1727 |
八月 |
风 |
南靖 |
有飓风从东南角起,明伦堂栋瓦腾空直上数尺 |
清雍正八年 |
1730 |
七月 |
洪 |
南靖 |
大水,中兴社冲坏堤岸百余丈,庐舍田畴淹没以千计,溺死男女17口 |
清雍正九年 |
1731 |
八月初四 |
风 |
龙溪 |
壶屿大风拔木,坏民居无数,行人有被风挟过溪者 |
清雍正九年 |
1731 |
八月 |
洪 |
南靖 |
大水冲坏田庐无数,城西北角崩颓五十余丈,淹坏仓粟四千余石 |
清雍正十年 |
1732 |
八月 |
洪 |
龙溪、长泰 |
大水 |
清雍正十三年 |
1748 |
五月初三夜 |
风 |
龙溪、长泰 |
烈风迅雷,长泰五里亭栋瓦皆倾,石碑尽扑,榕树大可数十围亦拔起 |
清雍正十三年 |
1748 |
七月二十三日 |
风 |
东山 |
飓风大作,渔船翻沉,死者甚多 |
清乾隆十七年 |
1752 |
七月 |
洪 |
龙溪、海澄 |
大水,田庐漂没,行船自相击碎,海港船只漂没 |
清乾隆十八年 |
1753 |
|
洪 |
漳浦 |
大水 |
清乾隆十九年 |
1754 |
闰四月十八日 |
风、洪 |
风雨大作,南靖、平和尤甚,海澄西、南二溪,水骤涨数丈,淹没庐舍4850余间,人畜损伤甚多 |
|
清乾隆十九年 |
1754 |
五月 |
洪 |
漳属七县 |
大水,民庐半漂没,漳属七邑县被灾 |
清乾隆十九年 |
1754 |
九月初二 |
潮 |
海澄 |
海潮崩岸伤稼 |
清乾隆二十五年 |
1760 |
|
洪 |
南靖 |
水灾 |
清乾隆二十六年 |
1761 |
|
洪 |
南靖 |
水灾 |
清乾隆三十一年 |
1766 |
|
洪 |
南靖 |
发生大水灾 |
清乾隆三十五年 |
1770 |
|
潮 |
漳浦、海澄 |
潮水冲决沿海堤岸数十处 |
清乾隆三十七年 |
1772 |
秋 |
风 |
云霄 |
飓风大作,墙倾木拔,至琯溪而止 |
清乾隆三十八年 |
1773 |
夏 |
洪 |
龙溪 |
洪水冲毁南桥,沿江田园受淹 |
清乾隆三十九年 |
1774 |
九月 |
风 |
龙溪 |
风伤晚禾 |
清乾隆四十一年 |
1776 |
五月二十一日 |
洪 |
大水,郡城南门水骤涌一丈余,南桥冲圮,南靖、平和皆被灾 |
|
清乾隆五十六年 |
1791 |
正月初三 |
洪 |
云霄 |
大水,溪口乡溪州被水冲陷,死十余人 |
清乾隆五十九年 |
1794 |
八月十一日 |
洪 |
五县大水,郡城水积半旬不退,人口淹毙,民居倒塌无数。洪水淹至漳州府衙门口石狮脖子。据洪水调查推算洪峰流量相当于1万立方米/秒,仅次于1668年特大洪水 |
|
清乾隆六十年 |
1795 |
|
潮 |
沿海一带 |
海潮淹没近海田禾 |
清乾隆六十一年 |
1796 |
八月 |
潮 |
漳浦 |
海潮淹没田禾 |
清嘉庆九年 |
1804 |
春 |
洪 |
龙溪 |
大水 |
清嘉庆十一年 |
1806 |
五月 |
洪 |
龙溪 |
大水 |
清嘉庆二十四年 |
1819 |
七月 |
风 |
诏安 |
飓风大水连作,大木多拔,沙压腴田无数 |
清道光二十二年 |
1842 |
八月中旬 |
风、洪 |
北溪上游大暴雨,华安沿溪民居被水冲倒无数。据洪水调查,洪痕水位比1960年“六九”洪水位高2米,为北溪历史上最大洪水 |
|
清咸丰二年 |
1852 |
五月 |
风 |
漳浦 |
台风暴雨,大风拔木飞瓦,西路尤甚 |
清咸丰三年 |
1853 |
四月 |
洪 |
长泰、云霄 |
大水,岩溪村店铺倒塌死数十人,云霄洪水经旬,高塘一带堤岸冲崩百余丈 |
清咸丰六年 |
1856 |
|
洪 |
龙溪 |
大水 |
清同治十二年 |
1873 |
六月二十七日 |
风 |
龙溪、漳浦 |
飓风大作,飞瓦拔木 |
清光绪十年 |
1884 |
七月 |
风 |
诏安 |
飓风大作,宫口商船有漂没者 |
清光绪十七年 |
1891 |
八月二十一日 |
风 |
诏安 |
飓风大雨交作。池城崩陷,民居及船只、树木损坏无数 |
清光绪十八年 |
1892 |
四月 |
洪 |
云霄 |
大水,城关民居水淹3尺,低水位淹6尺至1丈 |
清光绪二十八年 |
1902 |
七月二十日夜 |
风 |
诏安 |
飓风大作,翌午乃止 |
清光绪二十九年 |
1903 |
五月十三日 |
洪 |
长泰 |
水灾,枫洋圩决堤 |
清光绪三十年 |
1904 |
七月十六日 |
风、洪 |
漳属各县 |
飓风拔木,暴雨3天,南靖县城决堤20余丈,城郊民房倒塌百余间;平和坂仔圩店倒百余间,小溪倒厝 200余间,隆庆村淹死三四十人;九龙江西北溪水漫街巷,天宝、浦南潦淹村舍,屋倾人漂甚众;漳州大水入城,数日未退,沿街店屋货物漂没,新、旧桥俱垮, 旧桥上两边行铺均遭漂荡,堤堰几乎皆溃。经调查推算九龙江西溪干流洪峰流量为7500立方米/秒。云霄、诏安连日大雨,水涨丈余,东沈2000多亩良田变 成沙滩,民庐倒塌无数,男妇溺毙十余人 |
清光绪三十一年 |
1905 |
五月二十九日 |
洪 |
长泰 |
水灾,石室社倒房224间,淹死五人 |
清光绪三十二年 |
1906 |
七月二十二日 |
洪 |
南靖 |
大水,靖城西堤缺口20余丈,40余人死亡 |
清光绪三十四年 |
1908 |
七月 |
洪 |
龙溪、南靖 |
大水,堤岸冲塌十余里,田庐淹没 |
清光绪三十四年 |
1908 |
九月二十二日 |
洪 |
大风暴雨2天,南靖山洪暴发,水位急剧上涨,船场溪浮尸,龙津溪漂木,堤岸相继决口;漳州郡城入水, 新、旧两桥冲毁。“南门旧桥侍御巷和烧灰巷人家平房的水近中梁,楼房的楼坂水深三尺”,地处高水位的北廓顶也受淹。二十二日晚,全城惊呼喊救,攀树爬屋, 上千民房倒塌。死亡200余人,城郊堤岸冲崩十余里,田庐淹没,其状至惨。长泰全县也损失严重。据调查推算西溪干流洪峰流量达8850立方米/秒 |
|
民国6年 |
1917 |
风、洪 |
长泰 |
台风袭厦门,长泰枫洋溪水涨3丈,倒房76间,溺死72人 |
|
民国13年 |
1924 |
6月22日 |
洪 |
九龙江北溪 |
大洪水,推算华安洪峰流量达8060立方米/秒 |
民国16年 |
1927 |
6月22日 |
洪 |
云霄 |
大水,桥圮 |
民国20年 |
1931 |
7月 |
洪 |
龙溪、长泰 |
暴雨成灾,堤岸崩塌数段;漳州街里行舟,市内方漳华帐簿店压死3人,损失惨重;长泰龙津溪下游大堤塌。推算浦南流量8240立方米/秒 |
民国24年 |
1935 |
7月22日 |
洪 |
长泰 |
水灾,枫洋溪水涨丈余,翻船溺死7人 |
民国25年 |
1936 |
8月11日 |
风、洪 |
龙溪 |
风雨为灾,山洪暴发,溪中出现浮尸十余具,大小梅溪等处禾苗漂没数万亩 |
民国26年 |
1937 |
10月6日 |
洪 |
龙溪 |
大水 |
民国31年 |
1942 |
8月 |
风 |
长泰 |
台风,古农、雪美、夫枋一带拔树毁屋,瓦片刮光 |
民国33年 |
1944 |
8月8日 |
洪 |
云霄、平和 |
水灾,云霄城关街道淹没,水月楼洪水位6.43米,高塘残余堤岸又崩十余丈;平和九峰、大溪流量属百年一遇 |
民国34年 |
1945 |
10月2日 |
洪 |
龙溪、平和 |
大水 |
民国36年 |
1947 |
6月15日 |
洪 |
长泰、华安 |
因溪洪暴涨,泛滥成灾,工程水毁 |
表2-15 |
新中国成立后风、洪、潮灾情简表 |
时 间 |
受灾范围 |
冲坏水利工程 |
|||||||||||
堤防决口 |
|||||||||||||
一般 |
最大 |
处 |
米 |
||||||||||
1949-10-24 |
|
|
潮 |
沿海各县 |
|
|
|
11.27 |
|
|
26 |
119 |
|
1950-06-24 |
150 |
|
洪 |
龙溪、海澄、长泰、南靖、漳浦、诏安 |
243 |
25791 |
10.8 |
14.46 |
|
|
|
|
|
1950-11-09 |
|
|
潮 |
|
|
|
|
|
|
多处 |
|
|
|
1951-08-14 |
192 |
|
风、洪 |
全区 |
|
|
|
8.34 |
1052 |
21 |
359 |
|
|
1952-06-15 |
|
|
风、洪 |
全区 |
320 |
|
|
29.67 |
4343 |
9 |
|
|
1766 |
1952-06-12 |
|
|
风、潮 |
东山 |
|
|
|
|
|
16 |
|
|
|
1955-08-28 |
|
|
风、洪、潮 |
全区 |
|
|
|
26.08 |
270 |
5 |
399 |
|
94 |
1956-09-17 |
|
312 |
风、洪 |
全区 |
48 |
|
|
18.95 |
301 |
9 |
221 |
|
518 |
1957-07-08 |
|
|
洪 |
全区 |
68 |
9003 |
38 |
43.5 |
89 |
2 |
98 |
973 |
2105 |
1957-09-15 |
|
|
风、潮 |
云霄 |
|
|
|
|
225 |
|
20 |
|
|
1958-07-17 |
220 |
336 |
风、洪 |
全区 |
601 |
3535 |
1.76 |
24.87 |
464 |
15 |
167 |
972 |
997 |
1959-06-11 |
|
|
风、洪 |
全区 |
173 |
|
5.44 |
15.13 |
1090 |
17 |
247 |
2610 |
3369 |
1959-08-23 |
100 |
|
风、潮 |
全区 |
435 |
81718 |
41.24 |
41.42 |
12641 |
385 |
1352 |
49250 |
2416 |
1959-09-11 |
200 |
305 |
风、洪 |
全区 |
708 |
68110 |
30.32 |
66.68 |
7306 |
26 |
1277 |
16200 |
10438 |
1960-05-04 |
140 |
247 |
洪、涝 |
全区 |
|
|
|
39.18 |
709 |
11 |
|
13682 |
3752 |
1960-06-09 |
260 |
543 |
风、洪 |
全区 |
890 |
239773 |
125.92 |
193.92 |
46734 |
329 |
2444 |
71218 |
41391 |
1960-08-08 |
|
231 |
风、洪 |
全区 |
216 |
28617 |
12.75 |
43.96 |
1436 |
9 |
1714 |
59613 |
8647 |
1961-05-20 |
100 |
235 |
风、洪 |
全区 |
71 |
9558 |
4.53 |
19.18 |
|
|
107 |
2146 |
3929 |
1961-07-15 |
100 |
280 |
风、洪 |
全区 |
169 |
6609 |
3.44 |
20.66 |
107 |
|
564 |
4078 |
2661 |
1961-08-26 |
150 |
239.6 |
风、洪 |
全区 |
111 |
5206 |
2.13 |
10.55 |
|
|
17 |
234 |
1609 |
1961-09-13 |
250 |
550.4 |
风、洪、潮 |
全区 |
1435 |
91860 |
43.15 |
96.33 |
7126 |
65 |
2542 |
46373 |
27073 |
1961-09-28 |
150 |
275 |
风、潮 |
全区 |
398 |
19325 |
8.23 |
37.77 |
2579 |
3 |
2648 |
56107 |
10211 |
1963-06-17 |
200 |
655 |
洪、涝 |
全区 |
254 |
12218 |
5.63 |
31.91 |
262 |
6 |
984 |
19710 |
7245 |
1963-07-01 |
250 |
427 |
风、洪 |
全区 |
1399 |
52698 |
23.63 |
41.74 |
14140 |
17 |
727 |
17062 |
34803 |
1965-07-27 |
160 |
529 |
风、洪 |
全区 |
329 |
29571 |
15.34 |
11.78 |
1971 |
17 |
9662 |
64894 |
7780 |
1972-06-05 |
181 |
279 |
风、洪 |
全区 |
|
|
|
22.95 |
71 |
3 |
20 |
377 |
1499 |
1972-07-29 |
|
200 |
洪 |
平和、南靖 |
303 |
59900 |
|
10.0 |
2895 |
31 |
|
|
190 |
1972-08-19 |
127 |
|
风、洪 |
全区 |
|
|
|
8.31 |
361 |
|
|
5476 |
|
1973-06-01 |
107 |
141 |
洪 |
九龙江西溪 |
|
|
|
3.0 |
83 |
|
|
|
|
1973-07-03 |
|
|
风、潮 |
龙海、漳浦 |
|
|
|
|
|
|
|
|
|
1976-06-02 |
|
|
风、洪 |
全区 |
|
|
|
24.96 |
179 |
4 |
175 |
|
18 |
1976-08-24 |
|
|
洪 |
南靖 |
|
|
|
|
|
|
2 |
150 |
106 |
1979-04-02 |
暴雨 |
|
冰雹 |
龙海、南靖、漳州、平和、华安 |
265 |
|
|
|
4 |
|
|
|
|
1980-05-24 |
150 |
|
全区 |
|
|
|
85.0 |
7332 |
18 |
74 |
|
3022 |
|
1980-09-19 |
50 |
150.3 |
风 |
漳浦、云霄、诏安、东山 |
|
|
|
1.41 |
9829 |
14 |
653 |
521800 |
70 |
1981-07-25 |
250 |
364 |
风、潮 |
诏安、平和、漳浦、云霄 |
|
|
|
6.36 |
375 |
6 |
283 |
9138 |
2163 |
1981-09-22 |
300 |
571 |
风、洪 |
全区 |
361 |
77426 |
40.63 |
62.05 |
20434 |
40 |
987 |
86825 |
13579 |
1982-08-19 |
200 |
624 |
风、洪 |
云霄、诏安、平和、漳浦 |
|
|
|
19.2 |
552 |
7 |
|
|
1952 |
1983-04-09 |
100 |
148.7 |
洪、涝 |
漳浦、云霄、东山、诏安 |
154 |
33000 |
15.0 |
24.42 |
3719 |
9 |
489 |
22481 |
4293 |
1983-06-19 |
200 |
318 |
风、洪 |
全区 |
|
|
|
22.32 |
|
|
33 |
627 |
983 |
1983-07-25 |
80 |
300 |
风、洪 |
漳浦、诏安、东山、平和、云霄、龙海 |
|
|
|
24.21 |
23289 |
105 |
1 |
76 |
1523 |
1984-08-31 |
220 |
499.2 |
风、洪 |
全区 |
6101 |
346798 |
180.7 |
49.72 |
3267 |
16 |
700 |
21424 |
8487 |
1985-06-26 |
250 |
579 |
风、洪 |
全市 |
853 |
142918 |
73.63 |
5744 |
15842 |
20 |
121 |
8540 |
7649 |
1985-08-21 |
|
|
洪 |
南靖 |
68 |
13800 |
7.22 |
3.19 |
120 |
|
|
|
78 |
1986-07-13 |
200 |
597.8 |
风、洪 |
全市 |
224 |
286846 |
128.35 |
74.54 |
7102 |
18 |
16 |
2570 |
8528 |
1987-05-21 |
300 |
377 |
风、潮 |
漳浦、云霄、诏安 |
246 |
72605 |
2605 |
37.72 |
227 |
4 |
779 |
25568 |
1418 |
1988-07-19 |
50 |
153.2 |
风、洪 |
云霄、诏安、平和 |
227 |
6335 |
19.8 |
5.22 |
165 |
|
|
|
336 |
1988-09-25 |
150 |
404 |
风、洪 |
全市 |
267 |
34900 |
28.92 |
23.47 |
362 |
19 |
13 |
560 |
7485 |
1989-05-21 |
150 |
420 |
风、洪 |
云霄、平和 |
53 |
9445 |
3.99 |
6.65 |
299 |
1 |
5 |
100 |
521 |
1990-07-01 |
200 |
457 |
风、洪 |
全市 |
|
274177 |
121.8 |
130.93 |
2228 |
12 |
51 |
1120 |
3811 |
1990-07-31 |
300 |
504 |
风、洪 |
全市 |
1580 |
400630 |
180.39 |
77.98 |
1790 |
17 |
61 |
3480 |
5591 |
1990-08-20 |
180 |
452 |
风、洪 |
全市 |
275 |
54575 |
21.46 |
35.65 |
233 |
3 |
43 |
1880 |
1843 |
1990-09-08 |
200 |
462 |
风、洪 |
全市 |
796 |
220900 |
103.5 |
66.38 |
675 |
3 |
26 |
850 |
2795 |
第四节 地 震
漳州境域内曾发生强震11次:
(一)宋治平四年九月(1067年11月10日),漳州石亭发生强震。震级Ms5.2,震中烈度7度。漳州有的地方震裂长数十丈,阔丈余。此震波及泉州,范围达百公里。
(二)南宋淳熙十二年五月辛卯(1185年6月8日),漳州石亭发生强震。震级Ms6.5,震中烈度8度。居民屋舍颇多崩塌,压死数人。
(三)明正统十年十一月癸未(1445年12月12日),漳州发生强震。震级Ms6.2,震中烈度8度。当日连震9次,山崩石坠,地裂水涌,房屋倒塌甚多。长泰、南靖亦发生强震。
(四)明嘉靖二十八年十月(1549年11月1日),漳州、南靖发生强震。震级Ms5。地震时有声如雷。
(五)明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十一日(1601年11月5日),漳州、南靖之间发生强震。震级Ms5.2。地震时有星陨如雨。
(六)清乾隆五十六年三月初六(1791年4月8日),东山湾发生强震。震级Ms5.5,震中烈度7度。地震时,东山、漳浦、漳州、云霄、诏安有声如雷,民居多损坏,地震波及泉州、南靖、潮安、潮阳等地。
(七)清道光十一年十二月(1832年1月3日至2月1日),平和九峰发生强震。震级Ms5,震中烈度6度。
(八)清光绪四年十月(1878年11月23日),漳浦海外发生强震。震级Ms6.5。
(九)清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初四(1906年3月28日),龙海至金门海外发生强震。震级Ms6.2。次日又发生Ms5.5级地震。
泉州、福州、厦门、漳州、兴化、龙岩、永春均有震害。泉州民房倒塌甚多,清源书院假山后石坊崩倒,山上巨石滚至平地。有不少坟墓被震裂,棺材破碎,尸骸暴露,乡人惊恐。
(十)清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初十(1906年8月29日),龙海海外发生强震。震级Ms5.2。厦门晚5点58分地震,6点再震,东排山顶有一巨石下坠,压坏果园树木4株。鼓浪屿楼房墙壁多处被震裂。
(十一)民国7年(1918年)2月13日14时07分13秒,东山城州岛(与广东南澳临近)发生强震。震级Ms7.3,震中烈度10度。震源深度约 18公里。此震波及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份。南澳全县屋宅夷为平地,居民死伤十之八。
漳州震害严重:
当日下午1点半、2点、3点、4点连震,夜续震10余次。自14日至20日均震。城内外店屋倒者甚多。延安路一带凉台倒坍,芝山开元寺东西塔由东向西 倾斜2°至3°(按:寺东西塔,系指寺前经幢,高丈余,状如塔,俗称“塔”)。武庙屋檐掉下。南山寺塔顶石球坠落,牌坊损坏。市尾华表震倒。九龙江旧桥、 新宅堤等多处发生地裂,裂宽20厘米至50厘米,长20米至50米,走向NE25°。芝山南麓今胜利路裂宽60厘米至70厘米,长6米至7米,EW走向。 诗浦地裂尤甚。圆山裂宽50厘米,震后慢慢合拢。地裂多有喷水冒沙,有的井水震时水位上升1米多高。民有压死者。连震40多天,稍停,于4月17、18两 日再轻震。
同日,诏安城内房屋倒塌100余间(约占5%),东城门倒一角,牌坊顶坠。县南部樟朗、上宋、仙坊、西坑和东部四都、梅洲等破坏尤重,房屋塌毁 30%,古仙圹和溪南村东南角倒房达80%,西坑地基下沉约50厘米。其余乡村倒屋约10%,严重破坏占40%。滑坡、山崩、滚石数十处,有的阻塞河流 (长白)。地裂普遍(最长百余米),冒水喷沙土、池塘干枯(梅洲、四都)。人畜伤亡甚重(全县死伤187人)。连震半个月。东山房屋倒塌约30%,破坏甚 多。陈城破坏尤重,房屋倾毁60%。旧县城南门城墙圮。西埔有一水井,井壁错动成3节,相对移动5厘米,错动方向NE80°,井水干涸,前何震后碱泉增 多。全岛地裂数十处,浊水直喷。震时天昏地暗,震前一年干旱(澳角)。云霄县署大堂全倒塌,城关祠庙木架拔榫。漳浦县城南门外石牌坊歪斜或坠石。龙溪人有 伤亡。石码旧砖房倒10余间。南靖靖城文昌塔顶层圮,梅林石旗杆尖折。长泰石孤山上冒火烟(传说其石塔尖坠落)。华安墙裂、瓦片掉落较普遍。
(一)宋治平四年九月(1067年11月〈6日前〉),广东潮州西南发生强震。震级Ms6.7,震中烈度9度。震源深度18公里。潮州屋宅损坏,民众死伤甚众。漳州一带皆震。
(二)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9月),广东南澳发生强震。震级Ms6.7,震中烈度9度。震源深度18公里。诏安县渐山震裂,深宽丈余。
(三)明万历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三日(1600年9月29日),广东南澳发生强震。震级Ms7.0,震中烈度9度。震源深度约17公里。诏安、平和、漳浦地皆大震。诏安城倒300余堞,平和地震有半小时之久,东城墙垣倒15丈。漳浦一夜连震5次,水磨径口有巨石崩坠。
(四)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1604年12月29日),泉州东海发生强震。震级Ms8.0,震中烈度10度。震源深度有17公里与25公里二 说。漳浦、长泰、龙溪、海澄、东山地大震有声,民舍损坏。漳浦忠节坊、仙云坊二塔顶坠落。南门外大陂田中陷落一穴,宽5丈余,深约2丈,涌出水中有黑沙 泥。
此震波及江西、浙江、广东、湖北、湖南、安徽、江苏、广西等省(最远记录约1000公里)。
(五)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11月26日),广东揭阳东发生强震。震级Ms5.7,震中烈度7度。震源深度约17公里。诏安、东山、云霄一带为烈度4度区。
(六)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8月30日),广东揭阳发生强震。震级Ms6.0,震中烈度8度。震源深度20公里左右。诏安、东山、云霄等为5度区。
(七)民国23年5月21日,南安翔云发生强震。震级Ms5.6,震中烈度7度弱。震中距长泰县界仅30公里,地震烈度为5度至6度区。
(八)1968年4月1日17时05分05秒,华安县新圩、绵治之间发生强震。震级Ms5.2,震中烈度6度强。此震系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一次破坏性 最大的地震。新圩民房土墙、屋脊局部塌落,有些土墙裂开2厘米至3厘米,新圩公社礼堂东南侧2根石柱与土墙相对错动2厘米,新圩银行凉台砖围墙倒塌,绵治 石楼(明崇祯六年即1633年建)的条石墙震塌3处。高车土墙有破裂者,屋檐瓦片掉落较多,有一民房后墙倒塌,供销社屋脊拉裂1厘米至2厘米。
以综合烈度为划分单位。所划地区表示地震危险性或活动性的一般概念,没有时间限制。
(一)第一代(1956年至1987年)
1.漳州市地域内的整个长诏带,即东山、诏安、云霄、漳浦、龙海等沿海县均划为8度区甚至9度区。
2.福安—南靖断裂,即平和、南靖、长泰等县主要部分划为7度区。
3.大体以政和一大埔断裂带范围(华安北部及南靖西北部边界)划为6度区。政和—大埔断裂带NE-NNE向,6度区(东界)NEE向,走向有差异。
(二)第二代(1972年至1986年)
1.华安—南靖—漳州—长泰及龙海—漳浦—云霄—诏安—东山等为7度区。
2.漳浦—厦门海外为8度区。
诏安县城-下河-东山岛南部(陈城等地)一线以南划为8度区。
3.平和—漳平一带及长泰以北为6度区。
4.和溪—奎洋—书洋—芦溪—长乐(乡)一线以西边界划为6度以下烈度区。
上述烈度区划,1977年被国家建设委员会批准作为中小型工程的抗震参考依据。
(三)第三代(1987年— )
系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概率为10%的烈度值。
芗城区、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长泰等为地震基本烈度7度区。华安、南靖、平和等划为地震基本烈度6度至7度区。